習馬會壓艙定錨 台灣姓「中」也姓「美」
2015-11-06 11:26:18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海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本周六新加坡歷史性會晤,立刻在台灣掀起風暴。綠營反對聲浪高漲,泛政治化聯想,顯然無法理解「習馬會」對台灣現狀維持,多少將有積極正面功能。習馬會其實有強化「九二共識」,升級兩岸政府對政府機制,如能順勢建立兩岸領導人定期會晤模式,防止台方冒進台獨,也防止陸方貿然採非和平武力手段促統,不獨不武對兩岸和東亞意義將很重大,對未來兩岸關係更有壓艙定錨作用。
習近平對南海、東海和內部異議聲音壓制都很強硬,如今主動打出「習馬會」這張牌,正如外媒形容是大膽決定。主因除肯定馬英九八年來對兩岸和平交流的貢獻,馬的性格可預測信任;他有濃厚中華民族意識,外媒稱他是「台灣最後一個中國人」,他維護中華民國主體性,對民主自由價值的堅持。這些信念北京都心知肚明,習還願會晤他,自有其深意,自然會被推演至北京在「一個中國」前提下,逐步朝默認、承認中華民國體制演進,以突破兩岸關係僵局。
從這個思路看,習馬會將深化「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但北京強調前四字,台北強調後四字),並予以「升級」:確認兩岸交流從政府對政府(陸委會主委、國台辦主任定期會晤),升高至領導人對領導人。這一步跨越,表面上習、馬兩人將以「先生」互稱,但兩岸既已同意以領導人會晤這次定位,兩位「先生」背後自然不是某團體領導人或張三李四,而是兩岸政治實體、國名等都將呼之欲出,只等待條件更成熟。
雖然承認中華民國,會有「兩個中國」疑慮,但「一個中國」下的兩個實體,內戰遺留未決問題,包括習近平倡議的兩岸同修抗戰史,都難繞過中華民國。中華民國1912年建立,早於中華人民共和國37年,高於66歲的大陸同胞,包括毛澤東、江澤民、胡錦濤、習仲勛等,都曾是中華民國子民,有過戶籍和身分證。習馬會背後隱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雖新舊、強弱、大小有異,受國際承認、邦交國多少等都有巨大差別,最終卻無法逃避中華民國如何定位。否則大陸再讓利、再多善意,交流都事倍功半。只有兩岸步步都圍繞這個核心,尋求互相理解、對等、尊嚴下解決,才能正本清源、事半功倍。
相信習近平當局理解這個關鍵。馬英九即將卸任,與馬政府展開政治談判已不可能,正因台灣政黨輪替的常態,凸顯這次馬習會的時機和用意的特殊性,如能創造新模式,將有積極意義。習馬會將採工作會談模式,各有七人面對面坐長條桌會談,時間約一小時,會後各舉行記者會,隨後餐敘,談不了太多大事。但理解彼此善意,創造未來有利條件,就是壓艙定錨,蔡英文明年即使執政,將有脈絡可遵循,除非她執意違逆時勢,就另當別論。
馬習會也點燃台灣新一波統獨爭議。陸委會民調,馬習會支持率逾八成,但激進獨派卻刻意凸顯習近平要拉抬國民黨,將馬習會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即將訪問美國,都視為國民黨和中共的政治操作。親綠學者甚至提出台灣該姓「中」或姓「美」;有學者發文主張彈劾馬英九,可見民粹當道,「逢中必反」成部分人的集體情緒,反而將傷害台灣。
反觀民進黨中央回應謹慎,蔡英文公開談話提出會談須「對等尊嚴、公開透明、不涉及政治前提」三原則,盡力為自己執政預留餘地,避免陷入藍綠對立漩渦,這是務實的好現象。台灣現實上難逃避面對中國大陸和中共,處理好彼此關係,是統是獨都得面對,無關乎姓「中」。
反觀白宮和國務院都「歡迎降低兩岸緊張的舉措」,台海和平無波,沒有意外,符合美國利益。馬英九執政後美台溝通管道暢通,互信甚至較蔡英文高,姓「美」說法,忽略兩岸民族、血緣、文化、經濟和地緣戰略等臍帶關係,華府也認為把習馬會視為兩岸關係轉折點為時過早,即使美中關係緊張,台灣依賴美國保護,但華府眼前似無意打「台灣牌」。
習馬會的觀察重點,應在今後兩岸領導人可否援此模式,定期安排會晤;馬習強化和升級「九二共識」作支點後,民進黨如執政,如何融入這個框架;北京有無對台政策新作為要推出?而蔡英文自稱「維持現狀」,馬習會後將顯落後不足,如何調整?最後,大陸能否自由化、民主化,是台灣多數民意是否接受和平統一的關鍵因素,這是馬英九該代表2300萬人,向13.6億同胞和習近平傳達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