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馬會如能確立「一國兩府」,然後呢?
2015-11-08 11:08:05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馬英九今天在新加坡作「閃電式」歷史性會晤。因為北京同意會面定位為「領導人對領導人」,被解讀為北京已承認「一國兩府」。
是否如此,目前僅止於媒體政治分析和學者專家解讀,官方未明確表態。如果兩岸政府對等交往成常態,不僅民進黨執政後可沿用,是否發展出「一國兩制」以外的兩岸新框架,使兩岸關係從此突破,須待習馬會後驗證。
習近平主動促成習馬會,兩岸經三星期密集協商即敲定,「閃電式決策」或許未必深入考量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全面政治效應和深層影響。退一步言,中共在國共交往歷史中反覆、推翻協議案例不勝枚舉,借一次會晤就判定政策走向,可能失之大膽,預測失敗的風險也高。何況將來陸方可視情勢變化,只要中南海有新決策,一聲令下,官媒一起「變臉」,馬上可推翻許多事。
所以台灣朝野都步步為營、謹慎從事,因為面對一個強大、政經和國際影響力急速膨脹的對手,料敵從寬、永遠作最壞打算,不能一廂情願,是合情合理的反應。
習馬會定位為「領導人對領導人」,推演成「政府對政府」的對等、平等會商。以「先生」互稱都不談「官銜」,可以是北京兩岸政策大轉彎,從此改變對台政策;也可能是大膽權宜之計,端視北京思維和誠意而定。如果只是權宜,台灣日後感覺被「耍」,兩岸將更失互信,後果嚴重,也會成國際笑柄,更有傷習近平威信,都是北京須謹慎拿捏的因素。
台灣普遍將馬習會解讀成「國家層次」而非政黨層次的會見。民進黨因此從激烈反對轉而相對平和。曾任國防部副部長、陸委會副主委的林中斌及海外大陸學者嚴家祺等都認定,馬習會是「一國兩府」概念。
「一國兩府」是「一個國家,兩個政府」,未違背北京堅持的「一中原則」,也吻合政治現實。「一國兩府」郝柏村多年前曾提出,最近他和施明德等人共稱這是「新一中原則」。
一國兩府和「一國兩制」有精神相通之處;台灣已故學者沈君山早年提「一國兩治」,即一個象徵性國家主權下,實行不同制度的兩個地區(一國兩區),各擁獨立治權。馬英九強調兩岸互不承認主權、互不否認治權,暗喻兩岸主權重疊,這幾組理念都有雷同重疊之處,都是擺脫台灣近九成民意反對「一國兩制」,可用的新思維。
即使「一國兩府」被兩岸認可,但承認政府,不意味等於承認國家。巴勒斯坦人建國,政府被許多國家承認,但包括美國迄今未承認巴勒斯坦建國。且政府有不同等級,包括伊斯蘭國(IS)也有政府,國際間卻未承認。北京早承認台北是「政府」,未必能完全消除台灣疑慮。本報日來社論指出,須進展到默認、進而承認中華民國,才能算突破,道路還很遙遠。
馬習會除了政權彼此定位的重大指標外,有幾大觀察重點:一、大陸是否撤瞄準台灣的1500枚飛彈,馬如提出,習須回應。除了陸基飛彈,海基和內陸、鐵路機動發射的飛彈,涉及美中日競爭,北京可能藉這是針對「外國勢力」( 美日艦隊和日本琉球群島等)搪塞。而撤彈如成真,影響深遠,說不定習馬都有機會角逐諾貝爾和平獎。
二、台灣如保證不獨,續漸進交流,大陸可否保證不武,並停止孤立台灣, 這些涉及日後兩岸和平協議,習馬會或可初步溝通。
三、大陸對台灣參與國際活動能否續放寬,最終包括聯合國「一國兩席」(或加香港三席);兩岸能否立即照原名稱呼彼此的官署、官銜,以顯示互相承認和對等,真正達成外交和僑務休兵。
四、習近平能否宣示對台灣參與RECP和亞投行、一帶一路表達積極歡迎。兩岸領導人未來會晤可否不限「第三地」,發展成兩岸領導人互訪或國際場合見面,這有助爭取台灣人心,對「消獨」意義重大。
兩岸積怨已久,一次習馬會可以改頭換面,不可能脫胎換骨。「九二共識」如能成國際社會和兩岸和平的共同語言,有助增強台灣安全感和加速交流。但綠營的台獨立場強硬,島內近日激烈抗爭,使距70天即投票的總統和立委選情,從相對平靜立即轉為緊張對峙。馬習會成果在台灣如何發酵、產生何種正負效應,恐非任何一方所能完全掌握。
習近平大膽啟動兩岸領導人歷史性會晤,到底是幫國民黨大忙,或反而幫蔡英文「助選」,成敗最終須由台灣民意趨向來判定。或許這就是台灣民主體制的優點和保障,但相對也是很難克服的困難和風險。
关键词: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