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強勢推「去美國化」 恐適得其反
2015-11-11 13:26:2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習近平主席剛結束越南、新加坡之行,有兩大主題:南海主權和兩岸關係。兩個議題背後都隱藏中國強勢推動「去美國化」的用意。習近平7日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演講,針對南海議題強調,中國將堅持和「直接當事國」協商解決有關爭議,意指將美國排除在談判協商對象之外。當天他在全球矚目的「習馬會」也強調,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解決好自己的問題。言外之意,排除美國因素介入。然而,近年北京「去美國化」作為,已引起美國高度警覺,北京是否有足夠實力抵擋美國的反制力道,讓人懷疑。
中國30餘年以創紀錄速度,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軍事力量隨之增強,國際地位提升,都得益於鄧小平「韜光養晦」,不挑戰美國的策略。但習近平2012年掌權後,伴隨「韜光養晦」政策被束之高閣,全方位「去美國化」戰略悄然推動,官方新華社甚至發表評論文章《美國的失敗將造就一個「去美國化」的世界》,認為現在美國影響力下降,正是世界考慮「去美國化」的好時機。
北京推動「去美國化」有跡可循。經濟上,北京不再購買美國債券,為美國債務無底洞提供資金,而為了替自己龐大外匯存底找出路,領頭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與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分庭抗禮。中國還積極推動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想改變美元的支配地位。
能源戰略上,北京為減少對由美國艦隊和軍事基地控制的中東和北非油氣的依賴,積極謀求分散供應來源地,投資受美國制裁的國家,如俄國、委內瑞拉等,並打造自己的能源走廊,比如經印度洋的國家柬埔寨、緬甸,或通過產油大國俄羅斯進口石油和天然氣,以防止被美國卡住「生命線」。
軍事上,中國積極發展航母,增強在西太平洋拒止美國介入的能力,希望將美軍擠出「第一島鏈」。中國也開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不僅不再依賴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還可提供其他國家使用。包括最新的發射反衛星導彈,劍指何方不言自明。
地緣政治上,北京則利用經濟實力,增加對周邊國家,例如東協、南韓以及歐盟國家的影響力,使那些原本被美國視為鐵桿盟友的國家,出於國家利益考量,與美國的關係出現鬆動。英國、南韓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東協也從原本與美國密不可分,現在在美、中之間左右搖擺,都反映北京的努力取得一些成果。
剛在新加坡舉行的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的「歷史性握手」, 更是北京多年來以剛柔相濟手段,步步為營,為讓台灣擺脫美國支配,抓住兩岸關係主導權,而邁出的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美國表面雖歡迎,卻點滴在心頭,再往下走,華府態度不一定如此。
中國推動「去美國化」,目的是改變由美國和西方國家制訂的國際規則,搶奪國際事務話語權,實質上是中國自認作為新興大國,欲改變由守成大國美國自二戰以來打造的世界秩序,這無疑會引起美國驚覺與排拒。習近平呼籲美國與中國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無異想讓美國對中國的挑戰視若無睹,聽之任之,這也是一廂情願。
美國不可能答應,中國也不可能遂願。歐巴馬總統儘管優柔寡斷,仍推出「亞太再平衡」策略,並宣布因應中國軍力崛起,2020年前,美國將把60%海軍軍力部署太平洋地區。而對中國在南海填沙造島,歐巴馬在「歐習會」規勸習近平無效後,終於批准五角大廈5月以來的多次建議,派遣軍艦闖入人造島礁12浬內,挑戰中國的主權主張,類似巡航每季將達兩次以上。
對台灣問題,美國也不可能聽任北京「去美國化」,拱手讓出主導權。就在習馬會當天,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加州舉行國防論壇發表演說,重申履行「台灣關係法」對台灣的法定防衛義務,全面因應台海地區意外狀況。因此,兩岸大戲甫落幕,美中台之間微妙效應才開始發酵。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今天抵美訪問,美國會不會適時出手,甚至對台灣也採「再平衡」策略,值得關注。
華府智庫日前提出,既然兩岸領導人能舉行歷史性會晤,美國為何不能提升與台灣領導人間的接觸?此事雖涉美中間的「一中原則」,極度敏感,但明年1月台灣選出新總統後,總統當選人就職前有無可能訪美,導致兩岸關係大倒退或美中激烈對抗,也會成「去美國化」的較勁議題。
关键词:中國強勢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