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數據失真 中國難真正「入世」

2015-11-28 23:35:16 作者:zhangjing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社論
 
經濟數據失真 中國難真正「入世」
 
今年9月,倫敦金融資訊商Markit表示,將停止發布財新(Caixin)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PMI)預估值,但仍將繼續發布該數據落後兩周的確定值。這份由財新傳媒(Caixin Media Co.)支持、反映中國製造業景氣的領先數據一旦從市場上消失,市場分析師們就必須尋找其他能及時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的指標,否則將對全球有意投資中國的各方都產生困擾。
 
這原來並非很重大的經濟事件,但卻對全球財經界造成困擾。因為即使中國改革開放35年後,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不久還可能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但此刻要根據一套真實反映中國經濟狀況的數據或指標,做為投資中國市場的參考,卻還是奢侈的願望,這將導致許多投資因此收手。
 
這種困擾確實存在: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就指出,該行需要更可靠的數據,但卻一直未能找到合適的領先經濟指標。原因其實很簡單,一個可靠的經濟領先指標,其實是由部分企業調查、加上部分的官方統計綜合而成。民間調查可以由資訊商努力獲得,但官方統計若無可信賴的數據,就成了「垃圾進,垃圾出」(garbage in, garbage out),難以獲得正確的綜合指標了。
 
長久以來,不少經濟學家和投資者,一直對中國官方數據持懷疑態度。但中國政府卻一直無法以可靠的作為,讓外界釋疑。遲至今年第三季,中國超出外界預期的經濟成長數據,又引發外界質疑,因為幾乎達到7%的「漂亮」成長數據,和中國出口衰退、工業增產遲滯等現象,在客觀上很難並存。
 
這種現象其實產生了一種特殊的「商機」,誰能提供可信賴的經濟數據給外界參考,誰就可以行銷這套數據或指數來獲利。而的確已有民間機構在從事這種工作。中國民生銀行支持的一個智庫,對4000家中國企業進行調查,提供另一種採購經理人指數,稱為「民新指數」,而上述Markit在中國只追蹤了420家沿海企業。民新指數的組成企業七成是中小企業,較能反映社會上普遍感受的景氣狀況。官方公布的採購經理人指數,主要調查國有企業,其狀況當然和民間一般企業不同。
 
9月份民新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為43,低於上述Markit中國製造業PMI指數47.2,更低於官方的49.8。由於指數值在50時,表示景氣將平穩、超過50時表示景氣將暢旺、低於50時表示景氣將下滑,這個新指數,顯然和外界看法較接近,引發了各方關注。
 
除了中國民間的努力外,國外機構也在試圖改變現狀。美銀美林(美國銀行併購美林證券後的新機構)已另外編製了中國經濟指標,引入更多的服務業數據,來掌握中國未來的產業趨勢。這項指數也指出,中國經濟正在緩慢下滑,同樣和外界預期一致。
 
若上述兩項新指標逐漸受到外界信賴,成為越來越多機構和投資人訂購和參考的資訊時,政府公布的數據將成為「僅供參考」的統計或預測,情況將變得相當尷尬。
 
一般說來,統計和資訊的正確性,和經濟發展的程度成正比,經濟發展程度越高的地區,其統計資訊就越正確。其原因很簡單,一個經濟高度發展的經濟體,經濟運行無法和失真的數據資訊並存;否則,經濟活動將難有效率、無法發生,甚至失序而逐漸下滑。
 
同為華人圈的香港、新加坡和台灣,情況和大陸就大不相同。香港和新加坡長期被先進的英國統治過,早已習慣了嚴謹的統計和預測。台灣早期在日本統治下,統計和預測也有相當水準。
 
台灣1974年在第一次石油危機衝擊下,通貨膨脹率的統計過於難看,據說官方曾微調到稍微低於50%,以免遭到行政院長蔣經國責問。在強人政治、缺乏新聞自由的時代,這種事例很難被公開,乃至於真假難辨。到2000年至2008年陳水扁主政時,統計數據再度難看,當局強迫官方的「主計處」改變統計方法,來美化帳面,立刻被媒體報導,因引發爭議而收手。顯然,在一個新聞自由的社會,統計資訊會因為「第四權」的強有力監督,而難以失真。
 
如今,中國因經濟規模擴大,而強勢加入國際經濟社會,但若經濟數據持續失真,恐怕將因而持續付出巨大代價,主事當局不得不慎。
 
关键词:經濟數據失真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