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民幣成國際貨幣 中國邁向金融大國

2015-12-01 23:27:45 作者:zhangjing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日前為人民幣國際化訂出明確時間表,提出在五年後讓人民幣成為「國際性貨幣」,這另一個「中國夢」正在實現。國際貨幣基金(IMF)30日決定,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一籃子貨幣中,使人民幣成為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圓之外的全球五大貨幣之一。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關鍵一步,也有望擴大中國經濟金融版圖,奠定中國金融大國地位。預計未來人民幣在SDR中的權重,可能超越日圓,挑戰英鎊,甚至多年後挑戰歐元地位。
 
如果說,14年前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中國的出口型經濟騰飛,那麼現在人民幣獲准加入SDR,可能幫助中國在國際金融舞台站穩腳跟。中國把人民幣納入SDR一籃子貨幣中,形象地稱為「入籃」。可以說,人民幣是「後布雷頓森林體系時代」第一個真正新增、第一個來自開發中國家、也是第一個按可自由使用標準加入SDR的貨幣,無疑將增加人民幣在IMF機制內的流通使用。不過按IMF規矩,人民幣要正式成SDR一員,還要等到明年9月30日。
 
人民幣納入SDR,對中國的重要意義顯而易見。首先,它代表國際社會對中國作為最大貿易國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經濟和國際金融中日益增強影響力的認可,同時也提升中國在國際貨幣和金融治理中的話語權。
 
其次,有利增強市場對人民幣信心,增加國際範圍內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對人民幣的使用,促進人民幣國際化。
 
第三,有助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增強中國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擴大應對中國經濟波動的政策空間。
 
尤其重要的是,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對中國老百姓境外消費、投資等將帶來很大便利,未來持人民幣「走天下」將不是夢。目前中國人出境旅遊,不僅出發前須換算匯率、預約銀行換匯;回國後,還需要再把剩餘外幣現金兌換成人民幣,其中不僅有匯率損失,而且操作步驟相對複雜,也增加出國成本。但在人民幣加入SDR後,將有越來越多國家認可人民幣,願意接收人民幣,或用人民幣來廣泛開展各種交易。中國人出國留學、個人海外投資等,也可望從人民幣「入籃」後間接受益。
 
而對國際社會,中國人民幣加入SDR,將使SDR本身具更大代表性,甚至成為IMF改革的催化劑。美國過去較擔心人民幣國際化,對美元獨霸地位帶來負面影響,但如今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人民幣國際化短期和中期不僅不致構成對美元的挑戰,而且有利美中經濟平衡。中國對美國貿易持續順差,將不斷積累美國國債。而人民幣國際化後,可在某種程度上自然糾正美中貿易失衡。
 
同時,美國也因在IMF所特有的投票權和話語權,將獲得控制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更大空間。因此,今年9月歐巴馬總統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歐習會」,美國對人民幣納入SDR一籃子貨幣,態度首度放軟,成為人民幣邁向國際儲備貨幣的關鍵。但可以預期,美國絕不會允許人民幣國際化進程走太快,進而挑戰美元霸權地位,一定會設法用強勢美元戰略,來抑制中國的強勢人民幣戰略。
 
儘管人民幣納入SDR對中國的象徵意義巨大,必須指出的是,首先,這並不意味著人民幣會立即成為儲備貨幣,各國貨幣當局仍將根據市場因素,決定是否將人民幣加入其本國的儲備貨幣庫。據統計,截至2015年9月,IMF各成員國的SDR配額,相當於2800億美元,而全球儲備資產規模約11兆3000億美元,說明SDR在全球儲備資產中所占份額還很低。
 
其次,人民幣加入SDR,意味人民幣獲得成為重要國際化貨幣的「入場券」,但短期或不會直接增加人民幣國際化的收益和資金流,反而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仍會較大。當前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的占比居全球第三,但與美元、歐元相比仍較低,同時在跨境支付中,尚未進入全球前五名,因此人民幣國際化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加入SDR只是一個新開始,並非結束。
 
至於人民幣匯率,加入SDR 籃子本身對人民幣匯率是個利好消息,但這一利好幾乎已被市場消化殆盡。現階段人民幣匯率有一定貶值預期。從現在起到明年正式「入籃」期間,人民幣可能再貶值3%至4%。而從長遠角度看,逐步放開人民幣波動區間,讓匯率市場向更為市場化的方向發展,仍是大勢所趨。這些都標誌著中國經濟和金融走向市場化、國際化,甚至「資本主義化」,再向前邁進一大步。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