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買南華早報 北京擴增話語權?

2015-12-13 11:50:0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阿里巴巴集團周五宣布,收購香港《南華早報》及旗下媒體資產,並承諾將維持其編輯獨立性,加強內容品質。《紐約時報》報導,阿里巴巴曾說,交易初衷是希望改善中國形象,提供與西方媒體不同的視角。外界關注這筆交易不在其金額多大,而在中國如何影響境外和西方世界的話語權。馬雲買南早,是商業帝國的擴充,或是為國家甚至為中共爭話語權,或多者兼備,引人好奇。
 
科技網路新貴挾巨金收購媒體,近年在美、中都成時尚。媒體數位革命正帶動傳統報紙和媒體轉型,全球媒體業進入戰國時代,給荷包滿滿的巨商恣意揮灑空間。
 
2013年8月,美國電商網巨頭亞馬遜總裁貝佐斯,以個人資產2.5億美元,收購頗具影響力的《華盛頓郵報》;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買南華早報,踵繼這個趨勢,是看中其「錢」途、發展趨勢,或擴增影響力和社會地位,成敗都待檢驗。
 
中國經濟崛起,國際影響力日增,但國際話語權似未同步增長。官媒「環球時報」在英國《金融時報》今年7月被《日本經濟新聞》收購時曾喟歎,中國企業早已能真金白銀地收購歐洲葡萄園、酒莊,卻常被譏為「土豪」,如真能收購金融時報,一定有人或明或暗阻止中國收購。中國近年投入大力氣提升國際話語權,卻不能立竿見影,媒體傳播規律在背後起作用,沒有幾十年上百年經營,沒有百年老店字號、品牌和家喻戶曉美譽,媒體就不可能贏得受眾的忠誠和信任。
 
這話說得好,道盡官方「苦楚」心聲。傳播也是一種「軟實力」。近年官媒中央電視台英語頻道在歐美落地直播,洋人收視並不理想;中國輾轉投資的準官方「代理人」,廣泛在美歐收購電台,或創設數位華語電視台;紐約時報廣場巨資租用電子看板,24小時播放中國各種成就,海外並廣設「孔子學院」,都是爭話語權。
 
但有些舉措,歐美總認定是「傳聲筒」,從未認同他們是符合開放社會標準的公共媒體。改變西方媒體「妖魔化」中國,創設媒體又非數十年至上百年不為功,收購便成唯一選項。
 
馬雲的阿里巴巴收購南早,令人聯想戰國時代鄭國商人弦高智退秦兵、挽救鄭國。很多大陸商人或都想扮弦高,2009年,溫州西京集團即有意收購英國一家衛星電視台未成;前兩年,中國「首善」陳光標屢放話收購紐約時報,來紐約開多次記者會,但紐時根本懶得搭理。東南亞、香港、台灣,近年頗多「親中」企業家收購媒體,中國崛起擴散效應已見影響。
 
阿里收購南早,則是一著「變化棋」,既可一舉多得,也可能是雙面刃。阿里巴巴股票在華爾街上市,馬雲投資媒體如想宣揚中國價值,這些價值指的是甚麼?堅持「不同於西方的中國視角」,除了對中國不抱偏見,還有甚麼?面對中西價值觀巨大差異,國與國的利益衝突,南早如何自我定位?如果得罪官方,它很難自處。
 
如果讀者質疑它擁護專制,南早也刻意避談自由、民主、人權等普世價值,迴避報導和評論北京不想媒體報導的題材,南早會如何?這些都已可預料,所以馬雲難扮貝佐斯,國情、環境不同,南早未必能成馬雲的翅膀和護盾。
 
馬雲是機靈聰明的商場翹楚,隨習近平訪美、代表中國企業,他憧憬貝佐斯收購華郵後,結合數位特長的調整帶給華郵的優勢。阿里互聯網營運總額勝過亞馬遜,但它的優勢目前只在國內。南早是英文媒體,受眾是英語群讀者,對象是國際人士,今後如何避免被視為官方「白手套」,如果變了形樣,西方人不再賞光,它就成阿里和馬雲的包袱,這是編輯方針的兩難考驗。
 
媒體是特殊行業,各自擁抱一定的價值觀,不只在商言商這麼簡單。在一國兩制的香港,南早易手被視作檢證北京宣傳和改革意向的另一指標。金融時報在德、日媒體競購下,最後被日媒買走,大陸官媒批評說,日本人想在英語主導的國際社會擁有更大話語權和影響力。但金融時報易手後,照樣嚴厲批評日本首相安倍。
 
阿里聲明說,「滿懷敬意」收購南早,它敬仰對象是甚麼?如果是敬仰這份中國領土上的英文媒體百年積累的信譽和公信力,或有可為;如果是敬懍於讀者對它的期待鞭策,也有希望;但如果被收購後,開始隨北京指揮棒舞動,百年信譽和公信力毀於一旦,對阿里巴巴和馬雲,都會從資產變為負債。這筆投資對阿里不算大,卻牽動視聽和中國的政商關係身段。
 
 
关键词:阿里北京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