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應跳脫恐中情結 為產業謀福利
2015-12-17 10:18:59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立法院近日將形成主決議,大致內容有二,一是禁止政府在現階段開放陸資參股台灣IC設計業;二是嚴審大陸紫光集團有意參股台灣三家封測業者申請案,在向立法院報告前,不得擅自許可。這是繼2009年,立法院禁止國發基金注資台灣創新記憶體公司(TIMC)以來,再次對高科技產業政策下達禁止令。
立院當年反對政府注資DRAM產業,造成台日聯盟夢碎。其理由是,不少立委認為,政府投資DRAM產業已高達8,000多億元,但DRAM產業卻仍虧損連連,若國發基金還要投擲81億元,無疑是製造另一個錢坑。而這一回,立院將針對IC設計與封測產業形成的主決議,則是出於「大陸紫光不單純」的認知。
依照過往行政與立法部門的互動經驗,行政院一向尊重且遵守國會的主決議。一旦立法院通過了,至少在毛內閣任內,都不會再碰觸任何與開放陸資參股IC設計業有關的研議案,此外,政府未來准駁陸資參股台灣封測業者,也必然會先聽聽立法院的意見。
依照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說法,大陸紫光集團背後有中國政府的資金與影響力,它進入台灣不僅是對個別公司取得控制權,更將在產業上下游取得控制關鍵力量,對台灣產業威脅非常大,在疑慮未釐清前,沒有開放空間。之前先一步表達反對立場的國民黨總統候選人朱立倫也說,堅決反對開放陸資參股IC設計業,因為此舉將牽涉台灣全球布局與市場競爭力。
蔡英文的說法,無疑是把紫光來台投資行為,等同於有可能危害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甚至是國家安全。果真如此,何以先前一些大型IC設計業者,要積極遊說政府開放陸資參股,而矽品、力成與南茂等封測業者,又怎會輕易接受產業破壞者的危險入股邀請呢?
這當中可能的解釋,要嘛是蔡英文多慮了,要嘛就是業者心中只有私益,沒有整體產業或國家利益。又或者,蔡英文轉動的其實是隱含「中資、中國絕非善類」的政治邏輯,投射在市場上,就必須避而遠之;但是業者從利益聚合角度出發,認為即便是中資、中國絕非善類,但仍可「與狼共舞」。
在前總統李登輝與陳水扁時代,當權者都曾試圖要以政治邏輯扭轉經濟邏輯,例如,李前總統曾在兩岸經貿策略上,提出要「戒急用忍」,陳前總統則先後祭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與「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原則,目標都是希望放緩台灣上市櫃公司與資金前進大陸的步調,但最終不免生成「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的企業轉往新加坡、香港上市,有企業家乾脆變成新加坡人,還有不少企業迂迴透過第三地轉投資大陸,目的都是無法抗拒大陸市場的吸引力。
殷鑑不遠,如今的當權者,不論是立法院諸公或是未來的政府繼承者,都要牢牢記住,即便全面封鎖陸資赴台,也擋不住有利可圖的企業,想出其他變通之道,形成官民大鬥法,屆時,這一張張當權者的禁止令,也終將成為虛有其表的紙老虎。面對中國崛起的大趨勢,如何迎接挑戰,取得台灣及產業最大利益,才是上策,一味禁止絕不是好辦法。
有人說,立法院當年阻止國發基金注資TIMC,有效避免政府財政大失血,但是其代價,卻也讓台灣DRAM產業發展,持續落後韓國大廠,至今表現平庸。此刻正值紅色供應鏈洶湧而來,台灣的最佳應對之道,並不是關起門來自保,而是應當評估自我優勢何在,積極藉由損害控制(如避免專利、人才被挖角),甚至是恐怖平衡(如考慮政府基金出資取得董監事席次),創造比現在更好的產業發展前景。國家安全,從來不是靠語言文字來維護;而是靠積極的策略與繁榮的經濟來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