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台軍售博弈 歐巴馬不激怒北京
2015-12-24 08:40:2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時隔四年,歐巴馬政府上星期宣布對台灣18.3億美元軍售,中國外交部副部長鄭澤光立即召見美駐北京使館臨時代辦李凱安,提嚴正交涉,並將制裁售台武器的美國企業。中國外長王毅20日與美國國務卿柯瑞通電話,也向美方重申南海爭議及對台軍售立場,王毅定位這是「中方核心利益」,希望美國尊重。
但美國國務院重申,對台軍售案不減損美中關係,也和美國「一中政策」完全一致,完全是基於台灣防衛需求。反倒是在台美商看不過去,美台商會會長韓儒伯(Rupert Hammond-Chambers)表示,從這次美國對台軍售看不到美國認真因應中國大陸針對台灣軍事現代化的新能力,這不代表台灣不需要,而是因為要付出的美中關係政治代價過高。
就實質軍售內容看,主要是兩艘服役近30年的二手派里級巡防艦,加上一些防衛系統、反坦克導彈、單人攜帶刺針飛彈等。台灣退役將領帥化民說,對台灣防禦能力提升不大,大部分軍售台灣原本都有。十年來,美國未對台灣出售真正需要的重要武器,譬如潛艦和F-16C、D型戰機,美國都沒允諾出售。
美方承認,這項軍售曾向兩岸分別連繫過。換句話說,美方審慎評估過軍售效益,完全控制在美方支持台灣「維持自我防衛力量」的低標準上。宣布時機選在巴黎氣候峰會後,台灣總統大選投票一個月前,既不破壞歐巴馬與習近平主席峰會的氣氛,又能表達美對台戰略支持意向,也向大陸傳達必要的訊息,面面俱到,美方分寸拿捏得極其精準。
美國這時宣布,既表達支持台灣自由民主,又不至於讓北京誤會美國過度向民進黨新政權傾斜,甚至支持「傾獨」力量。台灣朝野對軍售各取所需,發言都維持美台關係親密的路線。
北京雖說強烈反應,但完全維持過去基調。過去每次美對台軍售,中美關係就異常緊張,中方通常高分貝抗議,抨擊美國違反三個聯合公報,質疑美方嚴重損害中國主權,然後暫停軍事交流。這次增加制裁售台武器的美國企業,主要是雷神和洛克希德兩家國防軍工企業。
洛克希德最新收購的西科斯飛機公司,在中國銷售民用直升機;雷神在中國銷售民用空中交通管制系統和提供諮詢服務。事實上,在中國的生意都不大,中國的反應對內宣傳,遠高於對美國角力的目的,以具體商業制裁作為宣示維護主權的決心,無非是滿足大陸民意擺出的姿態。
更重要的,中國想威嚇美國。對台軍售雖是中美都心中有數的默許行為,但絕不容美國升高對台軍售等級,提供台灣重要先進武器。北京既然無法完全阻止美國軍售台灣,轉而強逼束縛住美國,售台武器只能維持「必要的最低水平」,看來歐巴馬政府屈從北京,燙手山芋交給下任總統,中共達到了目的。
美方也明白,過去兩岸軍力相對平衡,但隨著中國軍事預算增加,大力發展海空軍和先進導彈戰力,兩岸軍力越來越失衡。台灣需要武器更新,不是為了維持與大陸軍力平衡,而是保持台灣基本防衛能力;如果兩岸軍力差太遠,台灣會缺乏防衛意志,美國並不樂見。
近年美國對台軍售的政治意義遠大於實質,美國利用軍售或技術移轉、軍力平衡、確認對台灣的安全承諾,都是呼應國會和「台灣關係法」的必要舉措。這樣歐巴馬政府對內、對台灣都有交代,也不致真的激怒北京,讓軍售影響美中關係。
事實上,美中在國際事務與經貿合作上,彼此需要遠大於分歧和衝突。近期聯合國通過對敘利亞決議案,讓敘國選民決定阿塞德政權存廢,伊朗核武問題,還有未來的北韓核武爭議,美國都需要中國合作。歐巴馬政府對北京的忌諱和善意,不致因對台有限軍售而受影響;習近平也樂見美方「知所節制」,維持「新型大國關係」,雙方既合作又競爭,保持「鬥而不破」的互動。
最無奈的,是沒有選擇機會的台灣,既要心甘情願付美國「保護費」,還要感謝美方恩德,讓台灣舊武器能汰換,連「自造潛艦」計畫如無美方支持,根本難以實現。
然而,美中在東亞和南海的競爭在升級,情勢如難冷卻,台灣不無可能成美國聯手日本、澳洲、新加坡、菲律賓、越南甚至印尼、印度後的另一張牌。一旦美中瀕臨攤牌,協助台灣取得(自製或協助向歐洲購買)潛艦,最終可能成華府手中的另一王牌。只是這張牌打出來,震盪的豈止是美中關係,屆時對台灣的直接間接衝擊,恐都不亞於「地動山搖」。
关键词: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