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經濟體誕生 美國失策有利中國

2016-01-03 21:19:43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2015年12月31日,一個國際經濟整合新組織誕生:東盟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Community, AEC)成立了。雖然名義上,它只是東盟共同體的三大支柱(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文化共同體)之一,然而沒有人會否認,它是東盟共同體的核心,沒有經濟共同體,東盟的其他合作就沒有依附之地。
 
東盟經濟共同體是非常特殊的組織,一般專家都難以想像,高度發展的新加坡及中度發展的馬、泰,可以和亞洲最窮的緬甸、柬埔寨、寮國(老撾),同在一個組織內,透過經貿自由化來追求整合。這就要追溯東盟歷史,因為和歐盟比較,東盟的確經歷非常特殊的歷史,才發展到今天「矛盾中的和諧」狀態。
 
在越戰方酣的1967年,東南亞的泰國、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和菲律賓五國,有感於戰爭威脅,成立了「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ASEAN),共同追求區域穩定和安全。眼看著「歐洲經濟共同體」(EEC)成功,在1975年越、柬、寮赤化後,東盟就將重心轉到經濟整合。1976年在印尼雅加達設立秘書處,旋即在1977年開始貿易關稅減讓方案:在一個會員國自願的基礎上,經過諮商讓部分貨品關稅由刪減一成逐漸增加到刪減四成,只要符合一半(50%)的自製率(後來減到35%)。
 
到1993年,東盟進一步進入「自由貿易區」整合,以十年為期(四個後進國家則以15年為期),將絕大多數貨品貿易關稅免除,投資也自由化,並以整個東盟和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等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
 
由於東盟1976年在「東盟友好合作條約」中宣示,會員國尊重彼此獨立、主權、平等、領土完整和國家認同;不干涉其他國家內政;以和平方式解決歧見與爭端,因此得以讓政治上存有爭議、甚至衝突的鄰國,陸續加入其經濟整合方案。
 
它特別強調透過耐心的共識建立,來獲得非正式的理解或寬鬆的協議,並稱其為「東盟途徑」(ASEAN Way)。因此,汶萊於1984年加入,越南於1995年加入,寮國和緬甸於1997年加入,柬埔寨於1999年加入,成為一個擁有十個會員國、目前有6.22億人口及2.6兆美元國內生產的全球第七大經濟體。如此龐大的經濟體提供了東盟有利的議價條件,來和其他國家進行政經合作諮商。
 
2003年,東盟再接再厲提出在2020年之前建構「東盟經濟共同體」(AEC)的目標,隨後並縮短到2015年底之前。藉由免除所有貨品的關稅、讓勞動力、服務業和資金在整個區域內自由移動,來提高經濟生產力。預期經濟生產在15年後會由目前的2.6兆美元擴張一倍、人均生產由4130美元,提高到6618美元,成為一個可以和中國及日本抗衡的經濟體。
 
這種期待並不離譜,以最近三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而言,十國中就有七國超過5%(緬甸8.1%、寮國7.8%、柬埔寨7.3%、菲律賓6 . 6%、印尼5 . 5%、越南5 . 5%、馬來西亞5.4%),是相當亮眼的經濟表現;在經濟共同體助力下,經濟表現在效率提升後應可更上層樓。
 
美國在東盟形成經濟共同體過程中,採取積極鼓勵態度,目的應是樂見一個經濟力比較強大的東盟,可以在未來不必看中國臉色,讓美國有可操縱的空間。但美國忽略的,卻是一個經濟表現更好的東盟,未來對經濟績效將會更重視,這樣的經濟體就必須維持和鄰國更穩定的外部關係,來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
 
因此,在經濟共同體發展下,東盟和中國的關係應該會越來越好,而美國可利用的空間會越來越少。從與中國有南海領土爭議的菲律賓,最後一刻還是選擇加入「亞洲基礎建設投資銀行」(亞投行),就可印證這種現象。再者,在中國「一帶一路」大戰略下,東盟的地理位置處於關鍵地位,正可利用這個戰略,引進中國資金及技術,來大力發展基礎設施、促進發展。因此,它和中國的關係只會更好,難以更壞。
 
東亞這場中、美新棋局,東盟經濟共同體只會讓博弈的天平更向中國傾斜,而不利美國。中國的地緣優勢,東南亞形勢的變化,大陸經濟如能維持強勢,美國在這盤棋中將逐漸落居下風,只能徒呼負負 。
 

相关文章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