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互設辦事處 習馬為蔡英文鋪路
2016-01-14 13:47:52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大選投票前夕,傳出兩岸兩會互設辦事處出現突破性進展。大陸國台辦和台灣陸委會11日同步證實,兩岸第九輪溝通,大陸同意兩岸辦事處具辦理旅行證件、通報及人道探視等「類領事」功能。陸委會說,此舉無選舉考量。但明眼人看,台灣「變天」前夕,國共兩黨協同「趕進度」,在馬英九5月20日卸任總統前,實現規劃中的進程,意義重大。有評論直言,「520前可生效,看綠營敢不敢接招?」
看來台灣這場沉悶的選局場外比場內精采。「場內」是藍綠較勁,議題精采度不足,藍營居下風;「場外」是國共協商,合力鋪陳台灣變天後的兩岸棋局,穩固兩岸關係不受政黨輪替而逆轉,紅藍都達陣得分。如果國共是為兩岸每年已達600萬人次的互訪民眾福祉設想,放眼兩岸大局,誰能曰不宜?
這是去年11月7日習近平、馬英九在新加坡歷史性閃電會晤後,會談內容落實的一部分。因此,大家會好奇,520前兩岸還有甚麼戲?還會不會還有驚奇?
習馬會後,除了兩岸國台辦、陸委會成立官方首長電話熱線,大陸國台辦1月5日宣布,開放重慶、江西南昌、雲南昆明三個城市出國旅客,可在台灣的機場轉機,飛往美加等地。這是馬英九會晤習近平當面提的要求。台灣為吸引陸客中轉消費、帶來商機,北京緊要關頭同意了。但開放城市太少,只有二線城市,似屬「試點」,似在觀察民進黨執政的「後效」,再決定是否續開放北上廣等大都會的民眾中轉。
北京繼續對台「讓利」,想爭取台灣中間選民,希望助國民黨爭回一些選票,即使實效未必很大,卻可視為北京的善意。兩岸互設辦事處不同於經濟議題,意義較重大,具有互相承認對方治權,進而蘊含承認對方政治實體、政權的意味,儘管距「正視中華民國存在」還遠,但總是跨進一大步,也是落實「習馬會」內容的重要一步。
敏感的人注意到,據報導,習馬會餐敘最後,習與馬握手道別時,習向馬說「後會有期」。一星期後在馬尼拉APEC峰會,習近平再與蕭萬長短暫晤談,習特別請蕭再次轉達對馬的問候,說:「請您轉告馬先生,我在新加坡說的『後會有期』,不是說說而已!」這些舉動和最近的兩岸關係突破,都給外界很大想像空間。
2013年APEC峰會在印尼峇里島舉行,台灣代表蕭萬長與習近平會談半小時,蕭再提兩岸互設辦事處。依馬英九說法,即使民進黨執政,也需要類似制度化機制,讓兩岸有官方授權機構直接洽商。那次習蕭會,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台灣陸委會主委王郁琦首次互以官銜稱呼對方。數日後,馬英九向訪台的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學者和退休官員說,兩岸互設機構屬於政治性質,如能簽訂,就是政治性最高的協議。
很明顯,兩岸因太陽花學運等因素中挫的關係,隨著大選臨近,馬英九即將卸任,反而加緊步伐,以小跑步奔向終點,就看綠營如何接棒。
將來「海基會北京辦事處」或「海協會台北辦事處」,雖定位為事務性服務機構,兩岸卻都是「兩套人馬、一塊招牌」,亦即「官對官」互派駐對方。功能雖在保障己方民眾權益、急難救助、辦理旅行證件、通報及人道探視等事務,但已有類似國際通行的「準領事功能」。政治意義上,不但具承認對方治權或管轄權(不同於主權,「九二共識」下兩岸主權重疊,但各自表述);互相承認對方政治實體,從台灣角度看,是北京承認中華民國存在、朝兩岸對等政治談判進發的一大步!
當然,兩岸互派人員不是「國與國」外交關係,不具或只有小部分類似外交領事豁免等互惠特權。譬如雙方郵包往返、人道探視等,是否豁免海關和安全單位檢查;人員可否與他國大使館接觸等,都屬敏感議題。台方還須立法授權規範,民進黨如立院也勝選,立法如何通過這一關,變數不小。
兩岸關係再締新猷,馬英九、習近平都在創造新政治遺產,也為未來兩岸關係奠定更穩固基石,無形中卻在為「蔡英文政府」作嫁。過去綠營常流於泛政治化想像,反對深化交流,把辦事處看作對方「間諜機構」,這是無視於交流現實,恐懼大陸過甚。
蔡英文過去曾表態,有條件認同兩岸互設辦事處。除非她掌權後執意要搞砸兩岸關係,回到陳水扁執政時只剩國共交流管道,否則不應反對。而習近平對馬英九說「後會有期」,是北京已有綢繆或另有蹊蹺,他在暗示甚麼?只有等待謎底揭曉。
关键词: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