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 和台灣的罩門都是經濟
2016-01-19 10:13:21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台灣大選結束,政治出現嶄新局面。兩岸關係絕對是新政府的重中之重,維繫台海和平,成美國千叮萬囑,甚至是美國對台灣下「指導棋」的高無上原則。而選民眾給蔡英文689萬票高票,即使帶著部分民眾對台灣自我定位的寄望,不希望台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終致政治地位被融合進中國。但矛盾的是,幾乎所有觀察都不約而同指出,蔡英文最大挑戰除了兩岸關係,就是經濟問題。沒有中國大陸元素的台灣經濟如何走強?如何變好?目前現在看來無解。
台灣的總統直選已20年,從李登輝而陳水扁,再到馬英九和蔡英文,執政黨從國民黨、民進黨、國民黨,現在再回到民進黨,政黨輪替、政權和平轉移,選舉沒有衝突流血、沒有舞弊,只有極少數立委候選人招待選民旅遊賄選,檢方正查辦,台灣的民主政治更堅實鞏固。實行一黨專制的中國大陸,只能被迫接受台灣「民主保證政黨輪替」的事實,台灣選舉帶給大陸民眾的觀感刺激,對中共政權的衝擊影響,或許遠比表面看到的大得多。
這次大選,台灣選民心中對兩岸關係雖有一定見解,但競選過程除了「九二共識」語焉不詳、牛頭不對馬嘴的辯論,整個過程,兩岸問題都成「背景」,候選人鮮少直接談統獨問題;反而經濟問題和台灣經濟的未來,成候選人「正面」對抗的主題,要說馬英九和國民黨敗在經濟上,亦不為過。
台灣《天下雜誌》選前民調,選民最關心議題是「經濟表現」,達41%,關心「兩岸關係」民眾只有8.3%。排第二的是教育(16.5%)、收入不平等(13.9%)、食品安全(13.4%)和就業機會(9.2%)。台灣經濟憂慮因素很多,過去十年GDP成長率持續放緩,勞工工資一直沒有改善;更多人感到,台灣在東亞四小龍中表現最差,尤其不敵南韓。
國民黨大敗,與一個迷思(myth)破滅有關:馬英九推動兩岸經貿政策的基本論據是大陸經濟強大,各種條件優越,台灣有地利、民族、語言文化之便,經濟須走近中國,才有助台灣經濟發展。但八年下來,台灣經濟表現卻未見改善,成長停滯,民眾普遍感受不到兩岸經濟交流的好處,反而油然生政治上的危機感。這樣的現實使不少選民確信,走近中國不見得是台灣經濟發展之道,與中國太近,反而不利台灣經濟生存。
台灣目前對大陸出口,占總出口量26%,大陸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其次是香港(13%)、美國(12%)、日本(7%)。大陸也是台灣外資最重要來源,目前私企累計投資12億美元。台灣經濟依靠大陸,出現台灣領先的工業,大陸漸成台灣主要競爭者,譬如台灣半導體、晶圓和封測等,都受到大陸產業直接競爭和威脅,讓反兩岸經濟融合者振振有詞。
對蔡英文和民進黨執政,北京觀察和衡量重點,或在蔡英文勝選後,言論、政策有沒有「反中」和「台獨」傾向;對「九二共識」表述,北京有沒有較大認定彈性,還待觀察,它將是影響台灣經濟的重大因素。
蔡英文取得執政權,但「政權不能當飯吃」,選民選蔡英文的目的,不是、不敢也無法宣布台獨,主要目標在改善台灣經濟。弔詭的現實是,台灣經濟要好,新政府想訂定有效的經濟發展策略,重新找回台灣經濟成長動力,追上南韓、超過新加坡和香港,很多事現實上無法逃避過大陸。
消極上,大陸如中斷兩岸兩會制度化協商,消極抵制已簽署的各項協議,包括減少或停止陸客赴台觀光(目前累計陸客人數已達1000萬)、取消對台灣產品進口讓利,例如台南的虱目魚契作、南部縣市高級水果銷大陸,或減少對台投資,台灣經濟都會雪上加霜,政治「綠油油」的南台灣,地方經濟立刻受挫。
蔡英文專長國際談判,上任後須接力爭取加入美國主導的TPP,政治障礙或許較少。但大陸主導的RCEP如無法加入,經濟前景即蒙上陰影。而兩岸ECFA後續協商、貨品貿易和服務貿易協議都未完成,民進黨主導的立院如封殺,無異搬石頭狠砸台灣的經濟腳板。面對國際區域經濟整合潮流,攸關台灣產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和經濟成長的協議,發球權都掌握在北京手中,台灣只能被動接球。如與北京不睦,經濟如何好起來?
蔡英文選前說,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接受的互動之道。現在,蔡英文面對兩岸和經濟議題,兩個問題密切相關,要衰退或發展,答案很清楚。兩岸不和諧,台灣經濟難變好,沒有第二條路可走。台灣經濟既無法脫離大陸市場,兩年內如無法改善經濟,四年後蔡英文靠甚麼尋求連任?
关键词: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