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中東 能挑戰美國中東地位?

2016-01-22 10:48:44 作者:udnbkk55 来源: 浏览次数:0

喜歡就分享這篇文章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9日抵達沙烏地阿拉伯,展開對沙國、伊朗、埃及三國的正式訪問。習近平開年即出訪,顯示強化介入中東事務的意願。中國向來在中東「缺席」,領導人鮮少踏足這個地區,習近平成七年來首位訪問沙烏地的中國元首。在敘利亞危機升級、俄羅斯強力介入中東衝突展示其實力和國際影響力,而美英法等盟國無力單邊解決地區動亂之際,中國領導人走訪中東,被一些分析認為,中國也將逐步介入,挑戰美國在中東地位。
 
習近平訪中東不是即興之作,而是早有鋪墊安排。中國在沙烏地、伊朗和埃及有重大經濟利益。沙國是中國最大石油進口國,占中國進口量六分之一。中國也是沙國最大貿易夥伴之一,兩國將簽訂未來五到十年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的協議。習近平有意推動和海灣合作委員會設立自由貿易區。
 
伊朗自2011年被國際制裁以來,中國一直是伊朗最大原油買家。伊朗天然氣和石油總儲存量世界第一,而中國是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西方解除制裁伊朗,給中國帶來新機遇,但也帶來西方的競爭。中伊將簽署多個雙邊合作協議,涵括金融、高鐵、自由貿易區及能源等領域。雙方有望達成「本幣互換協議」,伊朗正加速推動經濟「去美元化」,人民幣有望成伊朗新寵兒。
 
中國並計畫協助伊朗基礎設施,包括一般鐵路、高速鐵路與其他運輸建設等。高鐵初期將從首都德黑蘭到宗教聖城庫姆100公里路段,最後延伸為縱貫全國400公里的高鐵。2014年中伊貿易額大幅增長31.1%,達518.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伊朗被制裁解除後,目光開始指望西方,中國在伊朗的競爭加劇,是利是弊,仁智互見。
 
埃及經濟陷入困境,外匯短缺,恐怖襲擊不斷發生重創旅遊業,指望獲中國支持。中國料將借貸埃及央行10億美元,加強埃及外匯儲備。中國在埃及也有大量基礎建設可承包。例如,埃及推動新首都、新蘇伊士運河,都是中國可參與的基礎建設。
 
習近平2014年提出中國與阿拉伯國家1+2+3的合作格局,即:1是能源,2是基礎建設和貿易投資,3是核能、航太衛星、新能源三個領域。更關鍵的是,北京在三國的布局都和「一帶一路」有關。如能緩和伊朗、沙烏地間的緊張,中國在中東勢必有更大發言權,伊、沙是死對頭,但都是亞投行57個創始會員國。即使難緩和緊張,但中國企業可找到新訂單,也是收穫。
 
中國強化涉足中東,也是習近平放棄「韜光養晦」、想改變美國單邊主導世界秩序戰略的一環。從2013年,以上海為總部創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翌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創設,被認為有替代亞洲開發銀行的功能。2014年,習近平提出成立APEC自由貿易區,與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競爭,也可能使美國建立的布雷頓森林國際貨幣體系面臨挑戰。
 
「一帶一路」也在突破美國「圍堵」。中國對外輸出基建、投資、人力,希望把鄰近經濟體融入中國經濟體系,鄰國如出現對中國的結構性依賴,中國就有望達到美國二戰後歐洲「馬歇爾計畫」的外交效果。中國的「基建外交」具地緣政治意義,包括醞釀中的尼加拉瓜運河、南美洲兩洋鐵路、東非吉布提基地建設等,都是抗衡美國和反圍堵的布局。
 
除了基建,習近平2014年5月提出「亞洲安全觀」,即亞洲人的事,由亞洲人自己解決,目的在要建構和西方主導的安全觀相對、由「中國價值觀」和「中國模式」延伸的體系,和美國分庭抗禮。
 
中美爭雄著重經濟領域與國際合作,也體現在習近平近來一系列外交攻勢上。去年9月習近平訪美,與歐巴馬總統達成限制碳排放、網路安全及合作打擊犯罪等協議。習在聯合國宣布設立20億美元的南南合作基金,減免低收入國家債務,對最不發達國家提供120億美元長期投資,都是中國願多盡國際責任,希望換取國際尊重,提振中國國際地位。習近平訪中東,也具有這層意義。
 
中東政治、經濟、宗教因素錯綜複雜,各國衝突是國際燙手山芋,中國斡旋經驗不足,對政治問題須保持低調,還須有強大軍力作後盾,中國軍力尚難影響中東,眼前尚難全面挑戰美國在中東的舉足輕重地位。
 
而全球油價不斷走低,供給遠大於需求下,中國介入中東事務的效益相對受限。因此,習近平中東行,主要目的應維護中國經濟利益,保護中國海外投資,但對中東的國際外交,這一跨步還是有其戰略意義。
 
关键词:地位平訪中

[错误报告] [推荐] [收藏]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

最新图片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