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苗栗縣一名92歲高齡的蕭姓老婦人,因手術後照護須仰賴呼吸器,但經氣切手術、營養調配與呼吸訓練後,成功脫離呼吸器。 苗栗市大千綜合醫院指出,蕭姓婦人當初因胃穿孔併腹膜炎,接受手術治療,腹部接有五條引流管,後轉至呼吸照護病房仰賴呼吸器進行後續照料,但她年事已高,又曾經中風導致左側肢體偏癱,出現營養不良、痰液無法有效排除等狀況。 醫護團隊和家屬討論後,讓患者進行氣切手術,免除插管之苦,再透過營養師調配適合的配方牛奶、復健師針對肢體偏癱部分執行關節肢體運動、呼吸治療師進行呼吸訓練以及護理師的細心照護,讓蕭婦陸續拔除引流管且傷口癒合良好。 老婦人更成功脫離呼吸器,在護理人員幫忙下,可坐上輪椅,笑著和家人一起出院。 大千體系的新生醫院院長劉仲倪表示,依賴呼吸器超過42天以上之患者,能脫離呼吸器的機率約只有5%,尤其年紀越長者,心肺功能差,可脫離的機率又更低。病患可以脫離呼吸器,除本身配合度高之外,親友同意接受氣切手術更是重要關鍵。 氣切手術是從頸部氣管切開後放置氣切套管,建立一個與外界連接的呼吸道,作為抽痰管道或外接呼吸器之用,使意識清醒的病人維持說話、進食等日常生活互動。 劉仲倪指出,氣切管路容易固定且較安全,臉部皮膚不會因長期插管貼膠布而破皮受傷,亦可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減少感染,重要的是,可使患者感受到生命尊嚴,改善患者的舒適度,脫離經由口腔插管的痛苦,進而擁有較好的生活及照護品質。(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