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面對動盪的經營環境,全球投資人都在關注可兼顧獲利成長及永續經營的企業,將企業環境、社會及治理(ESG)績效納入考量。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統計,全球永續投資金額達21兆美元,但台灣卻僅有7億美元,表現「吊車尾」。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黃正忠表示,「永續投資」指的是投資人、金融業或基金操盤人,選股時除考量財務績效外,也將企業ESG績效納入投資決策。如排除投資菸業、核能等汙染產業,或投資產品、製程對環境友善的企業。常見的責任投資、社會責任投資(SRI)等都屬永續投資。 愈來愈多人認為,投資者不應該只對傳統的財務績效感興趣,還應考慮到社會公義、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等,這樣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證交所公司治理部經理鄭村指出,從近年德國福斯汽車等影響經營危機的事件中可知,忽略ESG績效可能對企業營運帶來嚴重的威脅。證交所編制了3支企業社會責任(CSR)相關指數,包括「台灣就業99指數」、「台灣高薪100指數」及「台灣公司治理100指數」,去年表現都超越大盤。 根據全球永續投資聯盟統計,2014年全球永續投資金額已成長至21兆美元;永續投資戰整體投資基金也提高到30.2%,顯示企業編制CSR報告、揭露ESG績效,與投資人選股有重大關連性。 亞洲B型企業協會表示,許多投資機構都開始關注兼顧獲利成長、公平正義及社會公益的B型企業,例如紐約創投Collaborative Fund以及專注科技以外的新創公司籌資平台CircleUP,就合作投資400萬美金在B型企業上。 亞洲B型企業協會指出,哈佛大學曾花了18年研究,公佈關注永續經營的企業,平均營收比一般企業高出4.8%、財務狀況也比一般好17%、存活的比率也比一般高出67%。根據B型實驗室的數據,金融海嘯後,B型企業能安然度過危機的比率比美國一般小型企業高出63%。 然而,目前台灣永續投資的規模卻僅有7億美元,遠低於馬來西亞、香港及韓國,表現「吊車尾」,與國際趨勢背道而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