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台北榮總、高雄榮總研究發現,中度失智榮民每周適度參與職能治療活動,如運動、懷舊、認知、音樂及園藝治療等,可降低精神疾病用藥,若照養機構提供全面照護,失能狀況也能減輕。這項失智研究獲登今年4月國際高齡醫學及老年學期刊。 北榮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表示,失智症病程發展就像光譜,從輕度、中度到重度,輕度患者能在居家社區照顧,中度失智病人易併有精神混亂狀況,包括暴躁、幻想、妄想、不安、焦躁或憂鬱等,也會出現遊走行為,對家屬而言,照顧壓力沉重,部分家庭選擇機構照顧。 北榮、高榮分頭研究「在家照顧」及「機構照顧」的效果。北榮團隊於台北榮家及桃園榮家兩處收案141名中度失智榮民,介入前,個案簡易心智量表(MMSE)分數平均23分, 約40%服用精神用藥,約20%使用抗憂鬱劑,30%使用安眠藥。 經職能治療師提供病人一周一到二次活動,包括運動、懷舊、認知、音樂及園藝治療等,為期半年後,多數患者MMSE分數沒退步,而精神症狀明顯下降,狀況穩定,經醫師評估可減藥量。 另外,高榮收案61名佳里榮家中度失智榮民,提供職能治療及整合就醫的「綠色通道」,讓個案獲全面照護,另同時門診追蹤86名一般居家照顧的中度失智病人。為期1年,居家照顧的個案臨床失智評估量表(CDR)分數退步35%,而榮家失智專區照顧者CDR僅退步2%。 陳亮恭說,榮總率先驗證,導入標準化非藥物全面照護,能讓失智長輩減緩退化。事實上,研究也發現,較難照顧的中度以上失智病人,不能只靠居家社區式照顧,完整的機構式照護也是重要選項之一,政府應提供適當協助,擴建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