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解嚴30周年。對中華民國而言,解嚴有重大歷史意義,在此之前,中華民國雖然已經行憲,卻仍是威權國家;在此之後,逐漸進入民主國家之林,社會的多元開放,因此而得到伸展。 對於當年蔣經國為何宣布解嚴,有各種不同說法。一是蔣氏自知不久人世,決定帶領中華民國回歸民主憲政的常軌上;其二是國際壓力,尤其是來自於美國;其三是當時台灣內部對威權統治的不耐已達頂點,解嚴已無法抵擋。 假如擺脫政治意識形態的桎梏,可以輕易發現,是這三個原因交互作用。因此,無論是馬英九、宋楚瑜緬懷蔣經國,或者蔡英文向人民致敬,都有其道理。重點是,任何因素都不應拿來當作政治操弄的藉口。 今天的中華民國台灣,威權和白色恐怖已成了遙遠記憶,台灣也成為華人世界的民主典範。但最可堪慮的是,民主化後,政黨是否能跟著民主腳步往前走?政治權力的掌控者,是否真的有心服膺民主,或只是利用民主行新威權之實? 國民黨是當初宣布解嚴的政黨,但黨內政治菁英的思維似乎仍在原地踏步。五次總統大選敗了三次,似乎不能讓國民黨脫胎換骨,擺脫宮廷政治、黨內權力利益交換的陰影。緬懷蔣經國遺澤的國民黨,仍繼續活在過去,留在原地。 當初衝撞爭取民主的民進黨,如今取得執政,用意識形態操縱民眾、詮釋歷史,用轉型正義當武器,清算敵對政黨與不同立場者;用國家尊嚴做藉口,修法管制退將和離退官員赴陸與言論自由,甚至汙名化不同族群者,無一不是戒嚴心態重現。 蔡英文說要「終結藍綠惡鬥」,但終結惡鬥,不是只有我鬥你,不准你鬥我。政治人物心中的小警總不滅,解不解嚴終究只是皮相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