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這個年,兩岸關係起伏不平,外交更是暗潮洶湧;人民在兩岸夾縫中,冷暖對比的感受特別強烈。 「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年前,大陸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如此形容目前的兩岸關係。他的樂觀,來自今年大陸將針對台灣民眾用力推出更多優惠政策措施的成效估計。 「春天哪會這呢寒?」年前,海基會董事長田弘茂引用去年唱的台語歌曲。他的喟嘆,源自陸方單邊的行動與措施節節推進,卻對我方所有協商互動的要求「已讀不回」。 兩岸冷暖,台商的感受應更深刻。許多台商的春節返鄉之路,因M503事件倍添崎嶇;為此,有些人改邀在台家屬到大陸過年。近年民眾赴陸求學、工作、生活的意願提高,人民逐漸走出自己的過節方式;但政府的態度,人民點滴在心頭。 花蓮有難,萬方來援;但蔡政府婉拒大陸伸援而接納日本救災,引起爭議。大陸不滿日相安倍親書「台灣加油」大字並稱呼「蔡英文總統」,陸委會則反批對岸,假救災為名把台灣當成地方政府。兩岸關係雖未「天搖地動」,人民卻能感受到兩岸與外交的政治板塊擠壓。 大陸軟硬兼施,繞過蔡政府,直接訴諸台灣民眾。陸委會則力抗大陸對台灣青年的統戰、滲透及人才磁吸,並擬從法規面強化安全管理的「防衛機制」。如此,會不會變成人才管制的「戒急用忍」政策,或諜影幢幢的《保防法》草案復活,值得關注。 過了年,外交將更緊繃。台美關係上的口惠,難擋從梵蒂岡到拉美友邦朝不保夕的實質衝擊。M503事件則說明,我國際空間的壓縮和安全空間的威脅將與日俱增。甚至,台日間的心理距離,終究難擋國際現實下的日中友好倡議。 蔡英文對「九二共識」拒不答卷,一度用來質問北京的「新情勢」,正在反詰蔡政府。「總統的意志」也無助於緩解兩岸隨時可能對撞的新情勢。看來兩岸的春天還遠,冬衣別收太早。 (取自台北聯合報社論) 兩岸的春天還得再等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尋親達人」田圻暢在兩岸開放探親前後的十年間,創建「博愛事務所」協助至少700個家庭重逢。田圻暢本人也是國共對立下的受難者,卻以大愛服務小愛,為不幸分離的同胞提供探親和會親服務。兩岸破冰30年之際,有出版社為其出版「兩岸情緣30年」一書,記錄大時代洪流中小人物的思親之情。 近70歲的田圻暢在新書分享會上感慨表示,「我失也兩岸,得也兩岸」。因父親跟著部隊到台灣,他被冠上反革命家屬,當年他從大陸出來的背景就是「黑五類」,1979年,大陸政策改變,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後,他也成為歷史轉折的幸運兒,帶著太太、兒子離開大陸到香港,去尋找從未謀面的父親。 他說,當時台灣政策可以讓父子倆在香港見面,1979年底,當年31歲的他待在香港十幾天後,終於見到父親。父子見面第一句話,「爸爸說『我對不起你』」。 後來,田圻暢利用香港特殊的條件,全心投入兩岸尋親工作,促請各界關注兩岸失散同胞的痛苦,祈求兩岸當政者基於倫理親情和人道,給予失散同胞通融與方便,並在香港成立「博愛事務所」,奇蹟似地成全一件件申請者的心願,安排他們在香港會親團聚,或協助台灣親人至大陸會面。 約莫十年間,博愛事務所促成700多個失散家庭團聚,但他也受到國共政府的猜忌。此外,書中也透露,父子相見不代表家庭就圓滿了,雖然找到了父親,最後卻因父母各自組成了新家庭,最後連血緣最親的父愛也失去了。國共內戰幾乎打碎兩岸整整一代人的家庭,兩岸開放已30年,數百萬離散家族的「復合之旅」依舊步履顛躓。 如何看待如今兩岸關係冷卻?他表示,從當年國共內戰,生靈塗炭、人民離鄉背井,「兩岸人民好不容易見面,現在卻又變回這局面,誰也沒想過。」他說,兩岸不管誰是當權者,人民是第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