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英國科技公司「劍橋分析」被媒體爆料竊取臉書個人資料,左右其投票意向,協助川普在2016年的選戰中勝選,成為國際醜聞。雖然台灣還沒有類似的案例傳出,但近年來火紅的「大數據」,運用在政治已是趨勢。不但不可避免,而且是一條不可能回頭的路。是否跨過法律或政治倫理的紅線,很可能和「劍橋分析」一樣,只在一念之間。 孫子兵法說,「多算勝,少算不勝」,多算少算的依據,就是「資訊」。傳統上要獲得民意資訊,只能透過民調和個別接觸。但網路和社群網站的風潮,讓政治人物不必再「上天下地求之遍,兩處茫茫皆不見」的探索民意;也不再用土法煉鋼的方式廣發文宣、街談巷議來塑造風向。 從正面來看,民主政治就是民意政治,大數據的使用,能夠讓政治人物很快的掌握民意取向,了解人民要什麼。執政者用來當作制定政策的參考,候選人則用來當作議題發動的依據。更進一步說,透過媒體資訊的快速流通,議題發動者只要掌握了適當的工具,就可以成功引導風向,讓自己的訴求獲得支持。 但凡事都有一體兩面。從反面看,問題也一一浮現。首先,政治人物固然應該依據民意行事,但假如事事看民意走向,難免流於民粹,畢竟多數政策,一般民眾並無法清楚了解來龍去脈;其次,是利用網路引導風向,訴諸事實與傳播謠言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最後,就是假如政治人物食髓知味,運用大數據有具體成效,是否會進一步步上劍橋分析的後塵,濫用個人資訊,也未可知。 4年前的洪仲丘事件到服貿爭議引發的太陽花運動,都是靠網路訊息傳播、串連並達到相當政治影響力的案例。後來有政治人物因此得利,亦有人受害。而如今觀之,當時的訊息確實許多是錯誤資訊。也因此,有了「1百字懶人包,用1萬字也澄清不了」的感嘆。社群平台、大數據和網路之載舟覆舟,於此展露無疑。 整體來說,台灣對於社群網路的管理仍未健全,才導致許多亂向游走在模糊地帶。其實不只台灣,社群平台該如何用政府手段管理,在全世界都是大問題。台灣政治人物對於「大數據」的運用或許還在起步階段,但確定的是,要讓這股風潮不至於反而成為民主政治的絆腳石,光靠政治人物和媒體的自律恐怕是不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