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白婉芝這位70歲的退休教師,當公教年改成為社會關注話題時,她的心思全放在93歲的失智母親身上;2年前她被診斷罹患輕度失智,「怎麼會這樣」?為了照顧母親,她勤做筆記、努力參與活動延緩退化,因為她不能倒,「不然媽媽怎麼辦?」 「我自己照顧媽媽也覺得快沒命了」,白婉芝說,她有孩子,但孩子有自己的生活,「我不要當討厭的老人」,未來當她和媽媽2人都認不出彼此時,母女會攜手一起住進安養中心,她說:「我已經登記預約好了」,只是不知這天何時會到來。 白婉芝「失智老老照顧」的案例,並非特例。天主教中華聖母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調查,嘉義縣市去年服務的1000個失智症家庭,有四成八是失智老老照顧;台中市失智症共照中心執行長郭慈安也說,中心服務的對象,幾乎每月都有一件類似個案。 白婉芝的丈夫早逝,她獨自照顧失智媽媽,為了延緩媽媽失智症狀,她到處上失智症相關課程。沒想到2年前,她發現自己騎車返家常騎過頭、會突然迷失方向,事情老記不住,起床就忘了今天是幾號,理智告訴她「自己也可能失智」。 「沒想到我也確診失智了」,白婉芝說,檢查的結果讓她大受打擊,曾把自己封閉了大半年。但為了媽媽,她必須重新站起來,積極參加各種健康講座、讀書、找資料、參加團康活動,防止自己失智惡化,「我真的很努力,朋友都不相信我失智了。」 白婉芝維持正常生活軌道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隨手筆記待辦事項,出門隨時用手機拍照記錄方向。接受採訪前她也做了筆記,一邊受訪一邊看筆記回答,但她做的筆記要1式3份,「因為我會忘了筆記擺哪了」。 白婉芝說,照服員雖然1周只來3天,協助沐浴、家務、陪同就醫,但已能讓她稍作休息。她希望失智症居家照顧服務能更客製化,才符合使用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