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蔡英文總統昨天首度受邀出席「33企業交流會」例會,一一回應工商大老提出供電、對年輕人在創新領域的建議、智慧機械產業的發展、農產品產銷及兩岸關係等6大問題。 「真的覺得我們現在比較本土嗎?」蔡英文對豐群集團董事長張宏嘉憂心政府「輕國際、重本土」似乎感到不可置信。她指出,台灣正持續走向國際化,「不會因為我的執政突然變得本土化」。以台灣特殊的條件下,國際化是生存很重要的面向,政府在政策的思考上,國際化是最優先的考量。 難得與總統面對面,台玻董事長林伯豐也趁機丟出「兩岸關係」的問題。蔡英文笑說這個問題一定要最後回答,因為每次一講就講個沒完。政府盡最大的努力持續維持一個穩定的兩岸政策,維持現狀、沒有挑釁。 她說,區域的現狀及關係越來越複雜,在這樣的情況下要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是政府很重要的責任。「老實講對岸動作其實是蠻多的,」但我們還是維持我們的定力。台灣正處於經濟及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需要和平及穩定,這是區域內國家共同的責任,也是兩岸雙方都要負起的責任。 針對供電問題,蔡英文表示,明年備轉容量可達10%,備用容量可達到15%,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需求。下一個階段會考慮臺灣長期的產業結構、以及節電、儲電、發電等的技術的發展。她強調,如果沒有確認整個產業發展的方向就不斷去擴充發電,那是浪費;但若不看產業中長期發展,只是守著現在的規劃,那是不負責任。 「失敗不是壞事,」蔡英文鼓勵年輕人不要怕失敗;就像選舉不要怕輸,每選一次,就是增加歷練及資產。年輕人的失敗我們不能把它當成失敗,而是他們人生發展過程中必須要有的經驗跟體會。 有關農產品產銷的問題,蔡英文表示,農業的生產要走向更專業化的路,第一步是讓專業農的比例提高,再集合成專業農組織,建立專業的農業生產機制,能更有能力來處理國內及跨國際的產銷事宜。 蔡英文回應智慧機械產業有關人才、融資及減稅的訴求,她指出,若有必要可專案計畫引進人才並協助融資;至於減稅,縱然各部會意見不同,但此案「還是活的」,在討論中,相信一定會找出方法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