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雨鑫、陳婕翎、鄧桂芬、修瑞瑩、趙容萱/連線報導】健保署力推分級醫療,7月起區域級以上醫院每年門診減量2%,超過不予給付。推動兩個月效果逐漸浮現,部分醫院以減診、限制掛號或調漲掛號費因應,但患者質疑減診影響就醫權利。 日前南部大雨,某私立醫學中心以往即使遇颱風天也照常看診,這次卻因雨停診,院方人員私下表示「反正多做多賠」,但病人沒藥了,找不到醫師看病,「質疑雨天醫師不看病,怎麼辦?」 健保署設定區域醫院及醫學中心,5年內每年門診量減少10%,否則不給付相關健保費。為減少門診量,調漲掛號費是以價制量的手段之一。 新北市亞東醫院掛號費從100元調漲到150元;新光醫院則將周五和周六的掛號費從150元,調漲為180元,並自9月1日起,暫停周五夜診。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表示,調高掛號費是反映成本,並鼓勵民眾至基層診所初診。暫停周五夜診,是為達到門診量年減2%目標,未來不排除再減少其他時段夜診。 成大醫院7月起,就全面停止周六門診,成大醫務祕書趙庭興表示,關診是為落實醫療分級。同樣是醫學中心、經常被病患擠爆的奇美醫院,之前曾表示不會跟進關診,現也考慮周六門診是否要持續。 除了關診、減診等措施外,還有醫院希望「降級」,例如台南市郭綜合醫院最近申請從區域教學醫院降級評鑑改為地區醫院。院方表示,降級除考量門診減量,另一主要原因是健保對地區醫院的門診給付較好。 有些醫院雖未調高掛號費和減診,但開始限制掛號。一位醫學中心醫師表示,過去院方訂定個別醫師的「限掛量」,但若有患者沒來,透過臨櫃或網路還能加掛,最近都取消加掛,應與門診減量有關。 台北榮總醫企部主任李偉強說,公家醫院門診量年減2%很難但並非作不到;以周六關診為例,北榮曾評估,診所周六不一定開門,病人可能往急診跑,最後決定維持上午門診,但下午1點結束不再加診。 健保署長李伯璋表示,不論限掛或調漲掛號費,尊重各醫院作法,大醫院最大問題是門診量太多是輕症及穩定慢性病人,限掛是策略之一,應利用分級醫療將輕症病人轉至社區診所,平衡醫療生態,也可給民眾更好的醫療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