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蔡家蓁、林政忠、葉英豪、施鴻基/連線報導】金門、馬祖和大陸僅一水之隔,隨著金門通水建立兩岸新模式、金廈小三通人數屢創新高;馬祖也想通水並擴大馬尾航線到琅岐。兩岸關係陷僵局,早年捍衛台灣的前線和大陸卻越來越密切,試著跨越政治和對岸共融,離台灣越來越遠。金門縣長陳福海、連江縣長劉增應都認為「兩岸越緊張,金馬越開放」,居民也多認為「戰爭大陸不會打金馬」。 記者循小三通模式,從台北搭機到金門,再搭船到廈門,然後轉福州從黃岐搭船到馬祖折返台北,輾轉路途近千公里。金門、馬祖距台灣本島300多公里,和大陸廈門、黃岐最遠卻僅16公里,生活、口音更貼近,政治因素、地理阻隔、生活現實都漸漸把金、馬往大陸的方向推,飛機的速度並沒有抵銷距離的差距。 「兩岸分隔60年,感情真的會分隔掉。」良金牧場總經理薛承琛說,金門地理上和大陸接近,情感上因時間阻斷和台灣親近,但近年交流發展已經有所變化;廈門台商協會長吳家瑩則指「兩岸關係緊張,台商就像亞細亞孤兒」,認為兩岸交流可更務實。 金廈小三通航班每半小時一班,比搭公車密集,兩地互動頻繁形成一日生活圈,逢假日小三通一票難求,假日人次逼近8000,4天就可抵15年前全年客流量,街上每10名遊客就有5名大陸人,加上住戶更多,光聽口音恍如置身廈門。馬祖雖因小三通不如金門影響客流量,但期望遊客可提升到50萬,陸客占半。 金門縣長陳福海說,金門人檯面上在廈門購置近兩萬套房產,生活緊緊相融,「廈門人到金門、金門人到廈門就像逛自家廚房一樣」、「金門是兩岸的金門」。遊客許杰笙說,金門、馬祖親近大陸很正常,「這和離島和台灣親是一樣的道理,難道澎湖人會比較親近日本?當然是台灣嘛!」 廈門湖濱一里王小姐常到金門。她說,周六和親友搭早班船到金門品嘗美食、採購,再搭末班船返回,「金門物價便宜、質量好,大陸人很喜歡」,逢假日走在金門街頭,聽彼此口音倍感親切,風俗、飲食習慣都接近,「兩門人」很多姻親,「語言能通很重要,去日本、美國和歐洲可以用閩南語殺價嗎?」。 金門蔡小姐逢假日常到廈門「散步」,弟、妹住廈門,搭船半小時就到,去得比台灣頻繁。她說。廈門中山路歐式街道有多家百貨公司、五家國際連鎖餐廳,精品名店、購物中心林立,方便性不輸台灣。很多金門人在廈門發展置產大賺一筆,其中不乏公務員,當「包租公」到廈門收租度假,收入比定存多出數倍,管它什麼年改。 台商期盼「物流」大三通 【記者葉英豪、施鴻基、蔡家蓁、林政忠/連線報導】節氣進入「白露」後,氣溫一天比一天涼爽,馬祖不及百隻的稀有黑嘴鳳頭燕鷗早已南飛尋求一絲暖意;台北和北京關係冰凍多時,金門水頭與廈門五通碼頭每逢假日卻常萬頭鑽動,讓兩岸台商寄予厚望。 兩岸關係是非操之在我的變數,與大陸的地理距離是金、馬發展最大的機會。連江縣政府行政處長曾玉花說,小三通從福州到馬尾,未來最快只要45分鐘,從馬祖搭飛機到台北至少要50分鐘,「從大陸搭船到馬祖,飛機還沒到台北」。 金門縣長陳福海說,全世界都在搶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為什麼郭董看好金門?因為金廈一日生活圈、廈門大嶝島國際機場落成後,金門未來的發展不得了;民進黨政府要丟掉「從台北看金門」的角度,善用金門的歷史角色、地理位置,以前只是一個島,現在是「兩岸的金門」。 廈門市台商協會會長暨廈門佳好建材公司總經理吳家瑩說,廈門因為台灣而生,但廈門還沒有大企業,過去台商被稱為「猶太人第二」,台資在大陸發展應該合作「抱團」打拚;有別現行「人流」小三通,希望未來能加大力度推動「物流」大三通,例如台灣農特產進入大陸前,經金門檢驗認定後可直接進入大陸不用再檢驗,拜託政府的意識型態不要凌駕民生,「少點政治,多點融合」。 金門良金牧場總經理薛承琛說,金門過去喊過「大學島」、「綠能島」,時髦卻不實際,金門應發展成「購物島」,門檻最低,台灣重視智慧財產權、抓仿冒,金門康是美是台灣門市營業額的四、五倍,MIT品牌可以跟廈門搶錢,「對大陸品牌沒信心,就是台灣的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