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馮靖惠、侯俐安/台北報導】台大鹿鳴堂存廢未定,有台大校友發起連署,認為前身為僑光堂的鹿鳴堂,是台灣僅存在僑務僑教上最重要的歷史場域,盼保留成台灣首座僑務博物館。學者認為修繕費用可向台大校友募款,或向企業認養;台大則表示尊重。 鹿鳴堂前身為僑光堂,始建於1976年。台大考量建物老舊,修繕恐需巨額,原訂7月拆除。但民間團體找到僑光堂時期許多重要新事證,重新提報鑑定鹿鳴堂古蹟,北市文化局重啟文資審議,將鹿鳴堂暫列古蹟。僑委會日前也發函台大和北市府籲請保留,文化局將在文資委員完成再次現勘後,於11月的文資大會上討論並決定鹿鳴堂去留。 「搶救台大鹿鳴堂陣線」發動連署,盼能保留活化,成立台灣首座僑務博物館。台大外文系校友林怡君說,發動連署是為凝聚僑界力量,促使僑委會後續介入活化或募款更有立基點,解決修繕經費問題。 「拆了,情感的聯繫就斷了。」為柬埔寨僑生的台大電機系教授陳少傑說,很多在僑生校友經常到東南亞各地協助招收、接待僑生,「僑生在外面幫政府打仗,結果我們懷念的場所,政府卻要把它拆掉,很無奈」。 台北商業大學通識中心兼任助理教授蕭文杰說,從文資專業來看,鹿鳴堂具中華民國美學建築特色,應該保留;從歷史軸線來看,也沒有理由不留它,「除非台灣要捨去這段歷史。」至於修繕費用,他建議可向台大校友募款或找企業認養。 僑委會表示,雖希望鹿嗚堂能留下做為古蹟保存,但也要尊重台大校方的立場和決定,僑委會服務全球僑胞,預算有限,沒有能力協助台大活化或修繕鹿嗚堂。 鹿鳴堂小檔案 「鹿鳴堂」是台大校內建築,1960年代,僑委會為了經營海內外僑生業務,利用美援經費,興建僑生活動中心,並由總統蔣中正命名為僑光堂。僑光堂也是每年雙十國慶接待歸國僑胞的主要場所,舉辦各式活動典禮,見證中華民國憲法第一次修憲的開始,也舉辦過第一屆全國書展。 1996年僑委會遷出、台大收回使用,整修後引用詩經小雅的鹿鳴篇,取其迎賓之意,更名為鹿鳴堂。2005年鹿鳴堂一樓改做為商場和餐廳,二樓做為台大劇場。但因建物老舊、結構不穩,台大決議拆除,近來是否拆除再度引發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