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文化部積極打造屬於台灣的文化路徑,其中串聯8縣市的糖鐵,是已經逐漸成型的主題路徑;其他還包括阿里山林業鐵道文化路徑、茶文化路徑等,文化部將以網絡方式串起完整的台灣文化歷史面貌,並成為觀光資源。 愈來愈多國家推動「文化路徑」,文化部參考歐洲作法,正推動台灣的文化路徑。1987年起,歐洲委員會將「聖雅各朝聖之路」列為首條歐洲文化路徑後,至2017年止,歐洲文化路徑委員會已核定31條,包含歐洲猶太遺產之路、橄欖樹之路、莫扎特之路等。 其他國家諸如:奧地利的塞梅林鐵路、印度高山鐵路、阿曼的乳香之路、以色列的薰香之路、日本紀伊山的聖地與朝聖之路等,也是國際著名的文化觀光路徑。 文化部官員表示,近年國際間擴大文化資產定義,除有形、無形的文化遺產外,文化路徑也漸成為各國保存重視的趨勢。 官員指出,文化路徑涉及文化保存,須跨部會分工合作。例如規畫中的糖鐵文化路徑,2017年7月起委託辦理「糖鐵文化路徑實驗性計畫」,需結合8縣市及跨部會大規模文資保存預算共同推動;又如茶文化路徑,需結合茶產業、茶藝、歷史文化重建及觀光等跨部會資源。 「文化路徑由下而上,也要地方參與。」文化部長鄭麗君昨天在立法院答詢時說,文化路徑不只是文化觀光,還要以文化思維做起點,透過社區、文化意識共同凝聚,才能發展出文化路徑,例如茶文化要邀農委會等跨部會形塑,不是只包裝成套裝旅遊行程。 世新大學觀光系副教授陳家瑜說,文化是旅遊精髓,旅遊是文化的載體。為讓文化跟旅遊更深度結合,文化旅遊近年一直是主題旅遊的主流,除了歐洲,亞洲國家和大陸也一直在推廣。 「應先把軸線拉出來。」陳家瑜提醒,台灣推文化旅遊時,須注意「要呈現給國外旅客什麼樣的文化?是純台灣的?還是結合中華文化的?」台灣要先把自身文化路徑定位好,再依此主軸發展各種文化旅遊,才較有系統性,而不是「混雜」的,這會影響台灣文化旅遊品牌形象。 立委建議納入宗教、原住民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昨天審查文化部預算,一些立委將質詢焦點放在文化路徑規劃。立委吳思瑤提醒,台灣的特色建築不能只是打卡景點,且全台廟宇數比超商還多,像是大甲媽祖遶境每年有30萬人朝聖,白沙屯媽祖遶境也很熱門,都具超級潛力,建議文化部將宗教及建築納入台灣的文化路徑。 教委會召委高金素梅也說,文化部目前規畫的文化路徑,不具原住民思維,但像糖跟茶文化都跟原住民族有關,不能切割,要求文化部須在文化路徑中加入原住民歷史記憶。 文化部官員說,後續將建立與民間的協力整合平台,邀在地組織、部落團體、文史工作者、學者專家等共同參與,針對路徑主題舉辦交流論壇,也將與交通部觀光局、原民會、農委會等跨域整合,帶動社區觀光及產業發展。 吳思瑤質詢時說,依據觀光局資料,2017年來台旅遊人次約1千萬中,有3成2是受文化因素吸引來台;此外,2017年台人主要從事的旅遊活動,文化體驗占3成,其中以參與宗教活動和觀賞文化古蹟的比率高居前兩名。 吳思瑤說,台灣的特色建築不能只是退燒快的打卡景點,須納入更多文化內涵,嘉義布袋高跟鞋教堂和台南北門水晶教堂就是最可惜的例子。她還說,文化路徑商機無限,文化部目前仍停留在規畫階段,希望文化部擴大跟其他部會合作,讓大家盡快看到具體成果。 鄭麗君回應說,文化部將建立社會參與的平台,也會持續進行建築史和原住民史等相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