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程嘉文/特稿】沉寂多時,促轉會再次站到新聞最前線。平心而論,目前促轉會成員的「政客性格」並不高,他們確實真心誠意相信,自己正為完成轉型正義的使命而努力,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前主委黃煌雄說得好,促轉會在組成時,成員的背景與意識形態,「過度單一化」,面對複雜與敏感的議題,作出的決策與詮釋,過度傾斜,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如今促轉會推出第一份報告,所提出的各項主張,恐怕短期難以上路,在銅像議題上,遭軍方狠狠反擊;說要改新台幣,中央銀行一句「沒有計畫」帶過。意識形態上站在同一陣線的文化部,面對中正紀念堂轉型主張,也只是說「再討論」。 各政府部門對促轉會各種主張「冷處理」,可以說是政治上的必然結果。2016年的全面大勝,讓民進黨上下放任過激路線橫行。但兩年來諸多報復性施政,「討厭民進黨」凝聚成社會最大共識。如今9合1選舉慘敗,接下來總統大選也岌岌可危。 尤其是在張天欽的東廠事件後,促轉會自己就已經幾乎成了過街老鼠,日前在立法院的預算審查,民進黨也不太敢護航,國民黨於是順理成章地杯葛。先前大張旗鼓的轉型正義,扣掉可以實際扼殺國民黨效果的追討黨產之外,對於歷史舊事的翻案與追究,在民進黨的心目中,是加分還是減分,恐怕已經得打上大大的問號。 雖說這樣的結果,可能是當初促轉條例通過,以及決定促轉會人事時始料未及,但在可預見的未來,包括促轉會、黨產會,轉型正義的分寸拿捏,必定將一次又一次成為新聞焦點,而且反映在1年多後的選戰上。這樣的結果,也只能說是民進黨政府咎由自取,想拿轉型正義當政治提款機,不是這麼容易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