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洪安怡/台北報導】台灣首份由民間發起的全台海域塑膠微粒調查出爐,發現全台周遭海域皆有塑膠微粒。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說,嘉義八掌溪出海口附近量體最多,相當於一個國際標準泳池中有13.5萬顆塑膠微粒。環團呼籲政府應盡速投入相對應的資源,切勿輕忽塑膠微粒造成健康風險的疑慮。 黑潮去年5月起耗資近500萬元進行「島航計畫」,開船繞行台灣一周,針對全台周遭水域51個檢測點進行調查,航跡遍及台灣本島、澎湖、小琉球、蘭嶼等離島,航行超過650海浬。經半年多分析,昨天公布統計結果,發現台灣領海範圍布滿塑膠微粒,每立方公尺海水中有0.016到64.12個塑膠微粒不等,換算成國際標準游泳池大小,約一個泳池中有30幾個到10數萬個不等的塑膠微粒在游泳池中。 周圍海域中,塑膠微粒量體最大的是嘉義八掌溪出海口,每立方公尺有64.12個塑膠微粒,第二、第三分別為為高雄後勁溪出海口與基隆和平島,每立方公尺海水中分別有4.90與3.10顆塑膠微粒,等於一個標準泳池中有約1萬個塑膠微粒漂浮其中。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研究員溫珮珍說,「大概沒有人想在這樣的游泳池中游泳,但海洋生物卻生活其中」。 溫珮珍指出,此次發現最常見的是分裂斷裂硬塑膠,如寶特瓶、瓶蓋、包裝盒、玩具等生活用品,其餘還有軟塑膠如食品包裝、發泡塑膠如保麗龍、塑膠纖維如漁線漁網、圓形塑膠粒等,推測塑膠微粒和人類活動有密切關聯。此外,像是八掌溪上游有塑膠工廠,也有可能工廠沒有洽當管理,讓塑膠微粒流入溪流沖到海域。 台南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員晁瑞光表示,長期統計發現,台南最嚴重的是牡蠣浮棚養殖使用的保麗龍浮具造成,其次是塑膠相關製品,第三一次性飲料杯、寶特瓶、瓶蓋、吸管等,垃圾多來自陸域及河流。不過自從保麗龍飲料杯在台南市禁用後,這幾年沙灘上的量明顯減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