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何定照、林良齊/連線報導】台大醫院主治醫師陳昆鋒涉學倫案,科技部雖認定他論文造假,並停權10年處分,但科技部早在去年初確定審議結果,卻遲遲未揭露,引起質疑。科技部今表示,將研議修正《科技部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未來違反學術倫理的重大案件,將朝主動公開方向修正。 陳昆鋒渉造假的10篇肝癌治療及新藥相關論文, 計畫金額高達4224萬元,但科技部卻只追回68萬元。對此,科技部說是個案、不能公開。 科技部部長陳良基昨天出席全國大學校長會議受訪時表示,因為台大競爭激烈,才會造成部分教師鋌而走險。這幾個案件都是去年處分,案件已在電子報上公布。 科技部研究誠信辦公室主任詹文旭表示,科技部至今已對180餘案違反學術倫理案做出處分,違反學倫案件以民國95至100年最多,且往往是數年前發表的論文或執行計畫,平均差距約5年。也就是論文發表後,常需要經過學術社群的長期討論、驗證,才會發現有學術倫理問題。 陳良基說,學倫案集中在95至100年間發生,因那時是頂尖大學計畫的時間,可能是當時論文計算的比重加重,因此有老師鋌而走險,但當時學術倫理法規不周延。 被問到重大學倫案為何多發生在台大,陳良基說,國際上最早出現的學術倫理相關案件,都來自國際知名大學,台大相對其他學校的學術壓力更大,可能會有一些團隊這樣做。經過這段時間的嚇阻,希望不要再有學研人員鋌而走險。 對這起重大學倫案去年初就作出處分卻未公布引發質疑,詹文旭說,案件經學術倫理審議會審議作成處分建議後,由審議會視情節輕重決議後公開相關資訊。違反學倫案件如經審議委員會決議公開,科技會以新聞稿或記者會方式對外公布,並在研究誠信電子報發布;未決議公開案件,以去識別化方式摘要公開,警惕研究人員勿重蹈覆轍。 他指出,陳昆鋒案去年初審議時,審議委員會決議不公開,所以科技部未用新聞稿或記者會方式公布,也沒登在研究誠信電子報。科技部主要是要避免犯錯並非沒公開,只是以沒揭露姓名、「去識別化方式」公開摘要。至於審議委員會究竟依據何種標準決定哪些案子公開或不公開,詹文旭一律回答都不公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