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楊文琪/特稿】短短兩年半的時間,華航空服員和機師接連發動罷工,既嚴重影響旅客權益、更是重創華航與國家形象,雖然勞工爭取權益是理所當然,但運輸業有其特殊性,攸關廣大民眾行的權益,加上適逢春節最繁忙的期間,機師工會這場罷工不論結果如何,都已造成華航、機師、政府與旅客多方全輸的局面。 據指出,2016年6月華航空服員罷工,當時航班大亂,資方照單全收工會訴求,引發極大的後遺症。事後華航內部對於工會「過多」的要求,都謹慎以對,以免答應後又引發連鎖效應,尤其對於高薪資待遇的機師訴求,華航有很多主管認為不應該給的太多,否則會增加公司龐大營運成本,不利國際競爭。 因此,華航高層決定有條件讓步,能給的就給,不能給的,決不退讓,工會視這種態度是強硬派,並直接點名華航董事長何煖軒一直冷處理,且何煖軒象徵性地約工會「聊一聊」的動作,顯然也只是做做樣子給交通部看的幌子。 在雙方沒有互信下,協商完全沒有交集,工會於是以罷工的實際行動來向華航及交通部施壓,而交通部這次在發生前即不斷由政務次長王國材居間協調,卻毫無效果,既見勞資雙方成見之深,也凸顯政府在此事件中竟然會無處施力。 據了解,華航內部早就預期機師可能罷工,故已預做因應,因此,進行過多次沙盤推演,包括預先與多家友航商定,雙方都有飛航的航線,直接將旅客轉給友航載運,沒有飛的航線就退票,務必要將影響降至最低。 昨天機師工會於松山、桃園、高雄三地機場同步展開罷工行動,但實際影響班次僅18班,不到華航一天飛航班次的一成,與上次空服員罷工各機場陷入一片混亂的景象截然不同,雖仍造成3000餘名旅客行程受阻,但整體而言,華航的準備確有成效。 機師爭取好的勞動條件是合法的權益,但時間點選在春節期間,即使施壓效果最好,但引發的民怨也會最強,很容易模糊了工會的訴求,也難以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不管勞資雙方最終協商結果如何,這場罷工事件已再次嚴重損及華航形象和國家顏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