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政治大學後山的蔣中正騎馬銅像日前遭鋸斷座騎馬腿,台灣挺蔣/反蔣的對立意識型態又掀波。第二天就有挺蔣人士向台獨運動領袖黃昭堂銅像潑漆,聲稱只是「禮尚往來、剛好而已」。以牙還牙的無盡報復輪迴,又被開啟。 挑動社會怨憎之弦 當鋸馬腿的學生揚言「行動開始」,指的是自認正氣凜然的「轉型正義」行動;卻未想到,他們挑動的其實是社會怨憎之弦。以台灣的社會結構,這類自以為是的「正義」,張揚的往往不是大家共同認知的正義,而是更多的碰撞衝突。台灣在一次次衝突下內耗元氣,無意陷在挺蔣/反蔣對立中的民眾也難以倖免。 民進黨首次執政時,中正紀念堂廣場的「大中至正」匾額被換成「自由廣場」;民進黨二次執政時,又以「轉型正義」為由要將紀念堂徹底轉型。被賦予這項轉型任務的文化部長鄭麗君,建構討論平台,表面上具有開放討論的空間,並非獨斷獨行;實質上仍難掩運作痕跡,斧鑿斑斑。據了解,即使是領域擴大的諮詢小組,政治立場同質性仍極高,不少成員均主張拆除中正紀念堂。至於願景工作坊成員,一度僅能採網路報名,被質疑限制來源;工作坊中的激辯對立,也往往在文化部新聞稿中被淡化「和諧」。 行政院成立「促轉會」後,中正紀念堂轉型方向的實權,由文化部落到掌管「不義遺址」的促轉會手上,轉型推動諮詢小組也形同遭到架空。先前大費周章的「公民作業」,是否只是一場大戲,令人質疑。 唯有大氣度能包容異議 1月底,資深藝人鄭惠中突襲鄭麗君的一巴掌,正反映了挺蔣民眾長久以來在資訊與權力不對等下的焦慮。 南非前總統曼德拉曾因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遭囚近30年,他執政後為彌合民心,利用南非主辦世界盃橄欖球賽的時機,成功凝聚不同膚色的國民共同為白人為主的國家代表隊加油,不僅贏得好成績,也團結了民心。民進黨政府若能在中正紀念堂轉型案展現大氣度、高格局,平等包容挺蔣/反蔣人士迥異生命歷程形塑的不同史觀,並陳蔣中正的功過,也許有機會拉近各方距離,為下一代鋪就一條可以共榮並行的路。 不論是一個巴掌,或一條馬腿,執政者都該正視其背後代表的憤怒,思考如何因應化解,導向和平共存。唯有大氣度能包容異議,台灣才能擺脫統獨、藍綠歧見的仇恨輪迴,共同向前走。 (節錄自台北聯合報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