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喻文玟/台中報導】台灣中興大學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與博士生梁維仁發現全新白蟻物種,命名「穿山甲木鼻白蟻」,是首位由台灣人發現且命名的白蟻,此物種介於「木白蟻」演化至「鼻白蟻」的過渡類群,數量相當稀少,是昆蟲中的「活化石」,研究成果登上《美國昆蟲學會會刊》及《無脊椎動物系統學刊》。 發現、命名「穿山甲木鼻白蟻」的博士生梁維仁表示,2014年在台東採集到這個白蟻物種,當時以為只是發現一種體型較大的家白蟻,但經鑑定,牠足部的「節數」特徵與其他白蟻完全不同,不屬於台灣已知的任何一個白蟻科。 梁維仁透過更多文獻比對,才發現牠竟是屬於古老且稀有的「木鼻白蟻科」。因在台東鸞山發現,他感念當地布農族人協助屏東科技大學進行穿山甲保育計畫,因此以穿山甲的布農族語發音「halum」命名此物種「Stylotermes halumicus」,中文名稱「穿山甲木鼻白蟻」。 興大昆蟲系副教授李後鋒指出,根據化石證據顯示,木鼻白蟻曾廣布全世界,現在只剩亞洲地區零星分布,1980年後極少再有發現紀錄,導致「木鼻白蟻科」在白蟻9個大科中唯一沒有遺傳資訊。 李後鋒表示,木鼻白蟻名稱的由來是因在演化上介於「木白蟻科」與「鼻白蟻科」,但兩科的生態與破壞力,天差地別。 木白蟻多棲息在活樹上枯死的小枝幹,一巢大約數百隻;鼻白蟻的巢體多在地下,每巢白蟻可多達數10萬隻,目前在世界上危害最嚴重,造成每年上億經濟損失,「台灣家白蟻」就屬於鼻白蟻。 李後鋒說,昆蟲學家一直好奇,木白蟻演化成鼻白蟻的階段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台灣這次發現「穿山甲木鼻白蟻」,有助於釐清這段遺失的演化,未來只要繼續研究「穿山甲木鼻白蟻」,在白蟻防治、分類、生態都能有更大斬獲,也讓台灣在國際上的白蟻學界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這次研究歷經近5年,由興大、台大、捷克、比利時、大陸等學者組成的跨國團隊完成,透過檢視牠的基因讓白蟻分類學拼上最後一塊拼圖,對全球的白蟻學研究十分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