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熙文/特稿】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昨投下政治震撼彈,登記參選民進黨總統初選,正面挑戰昔日長官蔡總統。過去英賴急於撇清的「兩個太陽」之爭,終於浮上檯面。 賴清德擔任閣揆時的「英賴體制」轉眼變成「英賴對決」,其實有跡可循,賴清德卸任閣揆時,拋出台灣三大必須解決的問題,包括憲政改革、建立國家利益優先的政黨文化、台灣團結面對中國等,當時即讓外界對他是否競逐2020產生許多聯想。 賴清德擔任閣揆時期,府院壁壘分明,每每賴被問到兩岸議題,賴清德最常說的不外乎強調「兩岸政策是總統權責」,若要公開表態,也會明言他「個人」是務實的台獨工作者,而非行政院的態度。府院極少在兩岸題目上分進合擊。 這個問題在內政議題上也表露無遺。以賴清德在去年拋出行政院可以同意重新評估深澳電廠停建的可行性時為例,蔡英文的反應卻是:「賴院長不是說了嗎?」「不照他的意思,要照誰的意思?」英賴之間權責清楚,互不干涉,是賴清德擔任閣揆時的一大特點。 賴清德的做事風格更嚮往成為一名儒將,要知所進退,講究羽扇綸巾,作戰要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態度永遠從容不迫。而賴其實非常認真,屬於「親力親為」型,政院上下凡事都要經過他手,親自主持開會的次數恐怕遠勝現任閣揆蘇貞昌。 然而,行政院長本質上是一名政治承擔者,做得再好都是消耗品,更沒料到民眾所期待看到的政治人物不必深謀遠慮,而是做事要捲袖子,弄到灰頭土臉、苦民所苦,馬上就能給個交代的父母官。在歷經勞基法再修法、深澳電廠案等消磨後,賴的光環消退,9合1選舉後的敗選承擔,成為賴必要的「承擔」,他請辭轉進,退守大本營,重新儲存政治能量。 從如今賴清德登記參選來看他當時的決定,正是為總統路預留空間,恐怕也是不可不為的決定。假如他當初選擇續任行政院長,不但得繼續在政治第一線衝刺,也違背社會普遍期待改變的氛圍,最終恐被迫將政治前途交由黨的安排。賴的退讓是止損,也給予他更多選擇的空間。是決定與蔡英文搭檔參選,還是主動出擊,賴清德現在選擇後者。 在賴清德的言談中,特別喜歡談到金庸小說,尤其是「倚天屠龍記」。任何人讀完倚天屠龍記,稱羨的永遠是張無忌,而非楊逍。大家想當萬人之上,練有九陽神功的明教教主,又不想顯得貪權,可是現實中又不可能活得如張無忌一般順遂,只能當躲在「承擔」兩字後的朱元璋。賴清德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