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王燕華/花蓮縣報導】一隻母柯氏喙鯨上周擱淺花蓮海邊,死後解剖發現胃裡都是塑膠袋、魚線等海洋垃圾,腹中還有一隻來不及出世的鯨魚寶寶。海洋保育署昨天尚無法斷定海洋垃圾是致命原因,但沉痛呼籲大眾落實減塑、禁止亂丟垃圾,保育海洋生態。 海洋保育署指出,死亡母柯氏喙鯨身長565公分,外表有幾處達摩鯊咬傷,本月15日下午奄奄一息擱淺花蓮立霧溪口北岸海灘,搶救無效,解剖才知牠懷有一隻體長165公分的寶寶。現場協助採樣的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人員表示,寶寶應已足月,一屍兩命讓人痛心遺憾。 母鯨胃內不僅有魷魚嘴等食物殘骸,更出現大量人造物,包括6個以上的塑膠袋、4個麻布袋、硬質塑膠片一塊、數團纏繞在一起的長條狀塑膠、兩條魚線,還有許多塑膠碎片。 海保署表示,病理檢驗尚未完成,無法直接斷定母鯨因攝入過多垃圾死亡,且胃內仍有食物,覓食能力應未完全喪失,但體內這麼多異物無法消化,必定造成很大的生理壓力。 黑潮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去年執行「島航計畫」繞島過程有7成時間都可看到海面漂浮垃圾,但海面下垃圾可能更多,可能造成生物誤食,阻礙消化,也可能導致胃部疾病,無論如何都會影響健康。 花東沿岸上周一連出現3起鯨豚擱淺死亡,分別是13日中午擱淺在花蓮崇德岸際的熱帶斑海豚、15日下午母柯氏喙鯨,及同日晚間在台東成功海濱公園沙灘發現的瑞氏海豚。海洋保育署比對歷史擱淺資料庫紀錄及現場初步解剖結果,認為不符合集體擱淺定義,也未顯示任何關聯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