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這幾年,飢餓行銷是個很流行名詞。透過宣傳,商人以限量缺貨等方式,引誘消費者購買慾望,這種手法,每隔一陣子都會上演一次。雖說不是每次都能達到想要的效果,仍是商人炒作話題的重要途徑。郭台銘最近的政治動作,很有飢餓行銷的味道。 國民黨總統初選結束後,落敗的郭台銘,極少公開露面,即便露面,也很少直接回應外界的問題。出來代打的發言人什麼都講,但什麼都不說清楚。到底要不要選總統,回應更是不著邊際。在不公開的管道,是放話臆測不斷,吊足政壇和一般民眾的胃口。 眾所皆知,郭台銘確實是國民黨和柯文哲極力爭取的對象。國民黨要靠郭台銘團結整合內部,鞏固總統選情。柯文哲要靠郭台銘代打,擴大自己和民眾黨的政治影響。郭台銘一天不表態,這兩方就越來越焦急,爭取的動作也會越來越大。造成的效果,就是國民黨和柯文哲都非郭不可,墊高了郭台銘的政治分量。 看在一般選民眼裡,郭台銘過去的形象和在初選時的表現,逐漸被遺忘,取而代之的是他不可或缺,各方爭取的輪廓。除了人氣水漲船高,另一個效果,就是讓和他有商品替代的韓國瑜支持度受到影響,讓有心人炒作換韓話題。 不過一個多月前,郭台銘在初選時大幅落敗,但如今支持度已可和韓國瑜、蔡英文分庭抗禮,形成三足鼎立之勢。這一點,從民調數字上就可看出,這一波飢餓行銷的炒作,無論郭陣營是有心還是無意,都還算成功。 一般商品,飢餓行銷的目的,可能只是賺夠一波,就達到目的,但在選舉裡,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看票票入匭。這波行銷攻勢讓郭台銘暫時嘗到甜頭,最終的效果,還是要看他是否參選,以及選戰的過程如何進行,才會明朗。 國民黨為了把郭台銘整合回藍營,希望郭台銘不要被柯文哲利用。但從行銷角度看,這一波郭柯合的炒作,到底是誰利用了誰,恐怕很難說。 (轉載自聯合晚報U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