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蔡翼謙/台北報導】司法院昨證實公務員懲戒委員會委員長石木欽在最高法院法官、庭長、台灣高等法院院長期間,有違反法官倫理及不當接受招待等行為已請辭,將追究其行政責任。民間司改會董事長林永頌對此批「太離譜」、「百姓將對司法失去信心」。 林永頌指出,公懲會是針對法官、檢察官等公務員不當違法懲戒的機關,若連公懲會委員長都未遵守倫理,「那實在太諷刺,太離譜!」他表示,司法院今年7月公布1項人民對司法改革的滿意調查,結果顯示不滿意,代表人民不信任法官,就像這件醜聞一樣,重挫司法形象。 林永頌抨擊,若公懲會委員長自己都無法遵守,弄多少改革都沒有,希望相關機關調查清楚,若屬實,那非常遺憾,百姓會說「這種人還可以當院長、委員長」,對司法失去信心。 由法官組成的「法官改革司法連線」也發聲明表示譴責與遺憾,並質疑「為什麼要幫這些豬隊友背黑鍋」? 臉書粉絲專頁「法官改革司法連線」昨貼文指出,對於公懲會委員長石木欽法官風紀案件的新聞報導,本連線對此表示譴責與遺憾。 包括石法官在內的數名資深法官,與當事人飲宴。這是不是嚴格法律定義下的貪汙,並不重要,光是程序外的不當接觸,對於訴訟程序的公平性,就會產生極大的疑慮。 訴訟之所以稱得上公平的紛爭解決機制,是因為所有的證據跟訴求,都要在程序當中提出來攤開來,再由身為中立第3人的法官進行裁判。 程序外的不當接觸將公平性破壞殆盡:誰知道你們私下講了什麼?誰知道你們有沒有利益輸送? 正因為知道威權時期的司法留下的沉重共業,我們這個時代的司法官嚴格乃至於嚴苛要求自己。別說到現場勘驗時,連當事人買的飲料礦泉水都不敢喝,碰到認識的律師承辦的案件,在案件進行期間,我們甚至就連在對方的臉書貼文按讚,都有顧忌,碰到在當律師的親戚,還要自請迴避。 這1年來發生的事情,卻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對我們這個世代而言已經是常識的司法倫理觀念,從來都不是這麼的理所當然。 前有邱太三、彭坤業的關說事件(還美其名為「轉知陳情」),現在又爆出資深法官集體跟當事人飲宴;而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是,過去這段時間,其實有一些年齡相仿的司法官跟律師們,公開幫邱、彭兩人說項。 那個世代的法律人,司法倫理的觀念似乎出了不小的問題;讓人深感氣憤的是,為什麼我們都這樣要求自己了,卻還要幫這些豬隊友背黑鍋? 公信力的建立耗時費勁,卻能毀於一旦。我們在譴責、遺憾、疑問與憤怒之餘,也要呼籲司法院查明真相,除惡務盡,這樣才對得起大多數兢兢業業的司法人員,也才能為年輕的法律人保留一點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