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中國新聞組/北京13日電】從天安門廣場出發,終點國家奧林匹克公園的北京馬拉松,被譽為「國馬」,將在11月3日開跑。今年有超過16萬人預報名,比去年增加近五成。但北京馬拉松的規模為3萬人,因此中籤率僅約17%,創歷年新低。 想跑還跑不了,不僅「北馬」,「上馬」也一樣。上海國際馬拉松賽11月17將鳴槍起跑,稍早公布的中籤率也創歷年最低。跑友們就抱怨,離最難抽的「滬牌中標率」已經不遠了。 為何中國今年主要馬拉松中籤率都偏低?原因是三大賽事「撞車」,引發的連鎖報名效應。原來,北京馬拉松今年延後了比賽時間,這樣一來,上馬、北馬以及杭馬,都擠在11月舉行。因為報名時間十分靠近,而這三個馬拉松原本就很搶手,往年抽籤就得碰運氣,因此跑者索性全都報名。 而馬拉松為什麼又全都擠到同一時段舉辦?因為此時入秋近初冬,長江中下游的氣溫來到十度出頭,微涼的天候最適宜跑馬拉松,而且連空氣品質都相對較好。 中國馬拉松比賽雖已遍地開花,但賽事水準還是以北馬、上馬和廈馬最好。 北馬創辦於1981年,是中國資歷最老的馬拉松賽,上馬1996年才起步。但在此之前,上海每年都有市民長跑活動,到了合適的時機,就自然演變為上馬了。 上馬今年已經是連續第23年舉行,歷屆的參賽者不乏專業跑者,但更多的還是身分各異的業餘跑者 上海浦東新區的快遞小哥王杜康就是上馬的跑者,他是京東配送員,每天都要跑遍大街小巷。他說,工作就像是在跑馬拉松,同一條路,需要不間斷地爬樓,往往一天要跑十幾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