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一名16歲少女肚子痛了兩個月,後來連續數日劇痛並嘔吐而就醫,腸胃科發現她有明顯腸阻塞,但即便住院做內視鏡檢查,還是找不到阻塞的原因。家人回家幫忙整理住院衣物時發現,少女的棉被和衣物棉絮散出,家人和醫師耐心詢問,原來是少女在意爸爸笑她小腿粗,上網查到吞棉花的瘦身偏方,連續一年從棉被及衣物搜刮棉絮來吃,所幸後續經治療已無大礙。 收治這名個案的馬偕紀念醫院總院副院長李宏昌表示,這名少女一年吃掉一整條棉被,圍巾邊邊的棉絮也被剪下吞進肚子裡。少女服用瀉藥後,排出了一團團的棉絮,腹痛、嘔吐的情況才獲得改善。 李宏昌說,其實這名少女身材苗條,一點都不胖,但青少年很在意親友對自己的看法,也容易受到流行文化影響,總希望自己更瘦一點。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少年減重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少男少女最不滿意的身體部位,腿部占39.7%為最高,少女對自己腿部的不滿意高達56.9%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內分泌科主治醫師丁瑋信表示,如果這位少女有個信賴的兒科醫師陪伴他成長,或許就不會被這些錯誤的資訊影響,也會有比較正確的體態觀念。丁瑋信說,孩子在生長期間,有許多病徵是成年人較難聯想的,而且身體的病徵很可能來自於心理層面,並不是孩子故意要裝病或與家長作對,需要家長更多耐心理解和體諒,這也是兒科醫師一直努力要和家長共同努力的。 李宏昌說,調查顯示,台灣家長希望兒科醫師具備五項技能,包括準確判斷兒童病況、清楚解釋病因及用藥須知、引導家長或病童傳達病徵、以同理心對待病童、給予孩子適當的用藥劑量。上述技能當中,其中溝通同理就占了三項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