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王思慧/花蓮縣報導】花蓮縣豐濱鄉六位原住民上月27日一起吃野味,誤食盤古蟾蜍中毒,其中一人送醫不治,其他5人康復出院。學者指出,盤古蟾蜍在冬季喜歡泡在水中,表皮變得光滑,易被民眾誤認是虎皮蛙(田雞)而誤食,民眾須留意蛙體有無耳後腺,有的話就是蟾蜍。 花蓮縣衛生局長朱家祥表示,台灣常見蟾蜍有盤古蟾蜍、黑眶蟾蜍等,蟾蜍毒素具心臟毒性,常存於卵、皮膚及腮腺,誤食會引發心律不整等症狀,若不確認野生食材是否可吃,應洽專家學者,勿自行採集食用,避免憾事發生。 豐濱鄉公所指出,上月27日中午,港口部落6名原住民一起吃野味,還煮了鍋「田雞湯」,不料6人吃完出現中毒現象。衛生局採集檢體送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檢驗,鑑定鍋內的田雞其實是盤古蟾蜍,並檢出蟾蜍毒色胺成分。 花蓮縣衛生局副局長鍾美珠表示,6名中毒民眾的友人抓到蟾蜍後誤認為虎皮蛙,6人沒細看也沒剝皮就直接煮來吃,下午1時許,6人開始覺得不舒服,陸續發生惡心、嘔吐及四肢麻痺等症狀,直到下午5時才就醫,一人不幸過世,其餘五人治療後已康復出院。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表示,一般人認為表皮粗糙、有顆粒是蟾蜍,表皮平滑是蛙;但盤古蟾蜍在冬季會泡在溪裡繁殖,表皮泡水後會變得光滑,容易被誤認為是虎皮蛙,民眾若要辨認,要看蛙體眼睛後、耳朵上方會有凸起來的「耳後腺」,是毒腺儲存的地方,若沒有的話就不是蟾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