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因為武漢新冠肺炎引發的「口罩之亂」,竟然因為民眾的恐慌心理,演變成其他居家衛生用品,像是酒精、消毒棉片、消毒水等都一起被搶購。這幾天,甚至連大賣場的衛生紙都被搶購一空。這其中當然有口罩「配給制」失敗導致的民眾預期心理,但未來政府所要面對的民生物資供給問題,顯然將不僅止於此。 民眾搶購衛生紙,很大一部分是誤以為衛生紙和口罩的生產原料相同,這當然是訛傳。但政府現在正全力提升口罩產能,宣稱將從現在的每日400萬片口罩,提升到1000萬片;若能達到這個產能,當然一舉解決口罩之亂,但「日產千萬」的原料哪裡來?這恐怕才是政府要關切的另一項重點。 口罩的主要材料是不織布。依照政府說明,每日生產400萬片口罩,大約需要18噸不織布,如果要將產能提升到1000萬片,則需要的不織布是40噸;目前國內不織布的產能是每日60噸,高於口罩生產所需,所以「供應無虞」,民眾不需擔心。 這說法看似合理,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其實不然。首先,若依比例推算,18噸的不織布可生產400萬片口罩,產能增加到1000萬片,需要的是45噸不織布,不是40噸。如此一來,國內不織布產能生產其他用品的量,就只剩下15噸而已。 事實上,不織布的用途在民生必需品上,並不僅限於口罩而已,舉凡免洗尿片、衛生棉、環保袋、茶包袋、一次性清潔用品、窗簾等,都使用大量的不織布做為材料。在不織布產能沒有增加的情況下,多數都被拿去生產口罩,上述民生必需品的生產,勢必得面對原物料短缺問題。 當然政府會說,其他相關民生物資短缺,甚至不織布原料都可透過進口解決。但問題是,其他國家也在增產口罩,而最大、最便宜的相關民生物資和原料進口地都是中國大陸,台灣早就宣布堅壁清野的禁止出口政策,進口是不是還買得到?就算買得到,價格也肯定飆漲。 物價的波動,往往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從以往經驗看,衛生紙的搶購往往是其他民生物資供需出現問題的指標,不能概以「民眾無知」一言蔽之。僅就口罩生產來看,就牽動許多民生物資供應的消長,政府在極力穩定民心的同時,也必須盤點所有民生物資供給,才是上策。 (轉載自聯合晚報U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