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出現首例死亡病例,其實沒必要太過擔憂,畢竟新冠肺炎的死亡率僅2%。令人錯愕的是,這名患者並未在生前被納入確診名單,卻在死亡後追溯才確認。這顯示,我們在標榜低確診數字時,可能忽略了一些潛在患者。 之所以發生「死後確診」的案例,主要是這個案例並無任何陸港澳旅遊史,因此雖因肺炎在月初住院,但依當時的防疫規定,仍未達院方通報標準。直到本月12日,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參考美國、新加坡作法,擴大採檢流感重症陰性病例的遺珠;又過了四天,這名患者才被宣布為確診感染者,但他前一天已經身亡。且不幸的是,他已將病毒傳染給同住的兄弟。 這波疫情最弔詭的特徵是,病毒潛伏期長達兩周甚至更長。為此,泰國世界日報2月1日社論《「無症狀傳染」的破口必須堵住》,即早早呼籲政府必須提高疫情管制標準,以防堵破漏。然而,憾事依然發生,可見政府的警覺不足。 死後才確診的第19例患者,是名白牌計程車司機,有時搭載往返兩岸的台商,可能因而受到感染。現在,政府要進一步追蹤的方向有二:一是往上溯源,尋覓他的傳染源頭;二是往下追索,他在潛伏期及住院期間,是否將病毒傳播給其他周遭親友或醫護人員。這兩路追蹤的結果,將是檢驗台是否出現「社區感染」重要指標。 在醫護人員的追蹤部分,情況可能比較簡單。從上月下旬台宣布入境檢疫後,台灣各醫療院所人員均已戴上口罩嚴陣以待,第19例患者就醫時雖未被確診為新冠肺炎,但在醫護人員保持警覺的情況下,他傳染給醫護人員的機率較低。 至於往上追溯其傳染源的部分,則可能比較棘手。目前,防疫中心已從死者的手機通聯紀錄,鎖定三名他可能接觸的台商,正著手調查。然而,從死者初次發燒就醫迄今已事隔20日,即使三名台商中有人被查出是感染源,這20天來,此人也可能已感染周遭親友乃至路人。若果真如此,一演成社區感染,情況將可能複雜到難以想像。 第19名病例直到死後才被宣布為確診,從任何角度看,都是我們嚴密防疫工作上的難堪疏漏。尤其,當政府一再宣揚台灣防疫工作做得如何了得,蘇揆則自誇口罩實名制發放是「世界最成功」,這類態度都在極力壓低確診數字,也可能因此抑制醫療院所通報可疑病例的意願。 疾管署在12日通知回溯檢驗百餘件可疑流感重症檢體,這是極正確的作法;結果發現第19例個案為唯一確診,立即將他移至負壓病房。但為何當天指揮中心未立即將這案例宣布為確診,卻直到他死後次日才發出確認的消息? 一旦發生社區感染,防疫中心恐怕必須公開這名死亡確診者的活動範圍,那是不得不的選擇。 (節錄自聯合報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