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 周志豪 國民黨主席補選由青壯派立委江啟臣橫掃勝出,但一年多任期內要讓黨從2020敗選後重建,兩岸路線與青年政策困境能否找到解答是大挑戰,選戰過程種下的世代交替矛盾與集體領導承諾,亦恐成推動改革的包袱。 2020大選國民黨再遭逢重大挫敗,兩岸路線與未獲年輕人青睞被認為是兩大敗選主因,青年聲音無法進入決策系統,被認為是黨改革無方的關鍵,現在由黨內青壯派領袖之一的江啟臣直接領導黨務,無疑是直接面對問題的方法。 然綜觀這次主席補選過程,江啟臣在兩岸等敏感議題上,回應多四兩撥千斤,表現反如政壇老手般老成持重;至於爭取青年支持,江也僅提到要大量起用青壯世代擔任黨內核心職務,主張與過去主事者大同小異,未見新創意。 激不出熱情 青年特質不足 正因江啟臣長期以來的保守行事風,反映在這場選戰中,才會從一開始的備受期待,選戰末期卻跌跌撞撞,最後雖壓倒性贏得選戰,但激不出黨員投票熱情,青年特質遭質疑,整場選戰投票率僅近36%,創黨主席直選以來最低就是警訊。 青年特質不足,連帶使江啟臣無法在這場選戰一開始,就讓世代傳承成為不可擋的風潮獲得黨內支持,導致「世代對決」氛圍不但無法為自己選情加分,反使黨內既得利益者產生世代交替的恐懼,一度讓選情亮紅燈,上任後勢必要積極解決。 推集體領導 曝露威望不足 江啟臣喊出當選後要集體領導,雖展現無私的態度,卻也反映江在黨內威望仍嫌不足問題。先不說要如何號令15位黨籍縣市長,集體領導決策過程是否成為多頭馬車,甚至被特定人架空,黨內也不是沒有擔憂。 江啟臣當選黨主席後,國民黨政黨形象確實瞬間耳目一新,但包含兩岸路線是否調整?如何爭取青年支持?甚至是黨內世代日後要如何溫柔交替?對僅在36%黨員參與的選戰中勝出的江,難題才正要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