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賴于榛、邱宜君/台北報導】近期境外移入疫情稍微趨緩,何時放鬆防疫措施?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13日表示,讓疫情穩定,生活可以趨向正常,「是我們時時刻刻在想的」;除非整體「快篩都有了、疫苗都有了」,但目前還是觀察期。台灣為何不實施「普篩」?陳時中在出席行政院紓困記者會表示,台灣確診率很低,「社區傳播的可能性幾乎是沒有」。 泰國世界日報系聯合報報導,外界建議台可仿效德國執行抗原或抗體的廣泛篩檢,同時達到阻止流行、恢復正常生活的目的,指揮中心則表示,台灣和德國狀況不同,台灣社區感染機會低,大規模篩檢效益不理想。 陳時中說,目前每百萬人檢測將近2000人、每百萬人確診16人,檢驗是很精準地在做;重視檢測,藉以截斷社區傳播鏈,避免確診人數突然增加而拖垮醫療體系。現在篩檢量能還夠,指揮中心一直維持「一定要有餘裕」,以免超過界線一下就崩解;萬一沒有快篩,導致社區傳播,病人一多,醫療體系一下就倒了。 另外,指揮中心疫情監測組組長周志浩坦承表示,目前抗體或抗原的快篩工具仍在發展中,目前最大問題為尚未完成驗證,也還沒達到理想的敏感度和特異性。業者分析背後因素,直指落後關鍵在於食藥署等部門態度保守所致。 經泰國世界日報系聯合報調查,依正常流程,試劑從申請到上市就要220天,2015年在藥事法增列緊急授權法規,可縮短流程。但直到上月26日,在生技業者不斷反映下,食藥署才首次依藥事法使用緊急授權法規,放寬包含工廠規格、臨床前試驗、臨床試驗、審查等,並允許業者使用模擬檢體,解決難以取得陽性臨床檢體窘境,現在只要備妥資料及完成試劑確效,一個月內審核完畢。 奎克生技技術開發處處長味正唯表示,台灣不少生技公司早已開發完成類似的檢驗產品,但因缺乏臨床檢體確認臨床效果,也沒有法令的細節可以依循,試劑開發多出近兩個月的空窗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