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李光儀/綜合報導】外交部長吳釗燮於3月18日宣布,台美簽訂共抗新冠肺炎共同聲明。當時吳釗燮表示,將用每周捐給美國10萬個口罩,換取美方為台灣保留30萬件防護衣原料。而外交部也在上周宣布,第一批防護衣原料已經做成成品運抵台灣。不過事實上,這筆30萬件防護衣的合約,是在2月底就已敲定,而且是「交易」而非「交換」。 外交部公布「口罩換防護衣原料」後,民眾普遍叫好,認為這是一筆划得來的交換,畢竟相對來說口罩成本較低,提供防護衣原料的杜邦公司的防護衣產品則獨步全球;而且當時政府正在籌組「防護衣國家隊」,若這些原料送到台灣,由台灣的廠商加工生產,對於建立台灣的防護衣產能,也有一定的幫助。 不過知情人士指出,其實疾管署早在2月下旬就已經開始向杜邦接洽「購買防護衣」的相關事由。而向杜邦購買防護衣的建議,最早是由台大公衛學院院長詹長權提出建議,並接洽台灣的杜邦公司和位於柬埔寨的杜邦防護衣加工台商後,再由疾管署接手完成。 期間行政院一度希望這批防護衣在台灣加工生產,但因為相關認證、法律和技術轉移等問題恐曠日廢時,因此最後還是決定交給柬埔寨的台商來生產。包含原料和加班、生產費用,每件約台幣100多元。行政院於2月25日,由秘書長李孟諺主持會議,會同工業局、疾管署等單位,確定這筆交易。 對此外交部坦承這是筆交易,但仍強調外交部角色。外交部表示,詹長權院長於2月25日協助與杜邦公司聯繫,經台灣政府評估,該防護衣對醫護人員相當重要,政府於是與AIT溝通,確保杜邦能夠供應台灣。當時杜邦公司在美國已經沒有原料,在美方協助之下,杜邦願提早在3月初從盧森堡供料,運往柬埔寨製作。 行政院則表示,政府原本就展開超前部署,各方整備,因此很早就想掌握國內、國外原料,但當時不包括杜邦的原料。行政院說,台灣又透過外交部與AIT溝通,「敲定台灣與美國雙邊合作的模式之後,才確保杜邦原料可提前於3月初進口台灣,我們也才對外宣布合作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