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張筠、羅曉媛/華盛頓報導】旅美華人小說家於梨華1日在美國馬里蘭州逝世,享壽89歲。 華府作家協會前會長金慶松曾到於梨華所住的安養院探望,「於梨華的看護感染了新冠病毒,於梨華在4月27日開始咳嗽,沒有幾天就不行了。」他說,於梨華將於4日火化。 於梨華1931年11月28日生於上海,1947年舉家遷往台灣,1953年赴美國留學最終定居,晚年在馬里蘭州的安養院生活。 「於梨華精選輯」的主編及助理,也是曾經兩年擔任華府作家協會會長的傅士玲回憶,於梨華是一個「在生活上非常豪爽,但對寫作非常細膩的人」,她一生寫過800多萬字,還有大量的手稿,「都整理收藏完好,每一份小說的手稿首頁都有詳細的角色表」。 傅士玲今年3月還和於梨華有聯絡,「當時感覺她都還好,只是記性稍有衰退」;她說,於梨華非常聰明,對生活也非常敏銳,「與人簡短交談就能知道對方有沒有說真話」,不過性格豪邁的於梨華也是「一個典型的射手座」,「有時候忘記鑰匙她會對自己很沮喪,但在寫作、塑造人物上,她的構思一直都非常縝密」。 傅士玲說,很遺憾於梨華還有許多未完成的作品,「她當年隨家人從寧波逃到重慶,最後再到上海,這段經歷她一直沒有完整寫過」,原來希望她以回憶錄的形式寫出來,但現在也做不到了。 「於梨華在台灣文壇有很重要的地位,她是留學生文學的鼻祖」,傅士玲說,於梨華以自己留學的經驗創作了很多小說,其中包括成名作「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她將留學生的經歷非常細膩的融入到小說裡,包括留學生的孤獨狀態,想交朋友的心理,求學和求職過程中會面對的歧視和明爭暗鬥等等,讓很多留學生都產生強烈共鳴」。 傅士玲和於梨華相識多年,「在我心目中她一直是非常獨特的女性小說家,格局很大」,她很多作品的中心思想都是要為女性發聲,「她認為女性主義至今沒有完成,仍是進行式」,於梨華曾經寫了一部關於兒童被性侵的小說,當時引起廣泛爭議,「但她在這方面就像一位女俠,非常有使命感,她希望用小說揭露人間的不公義,尤其是女性受到的不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