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蔡惠萍/專訪】新冠肺炎已奪走全球逾20萬人性命,跟著消逝的,還有看不見的文化層面。作家龍應台最近發起「挽救,才能挽留」行動,她盼大家不能等到疫情結束,才發現城鎮裡書店、花店、小吃店、小雜貨店都拉下鐵門,因為這不光是一群人的失業,流逝的還包括台灣最為溫潤飽滿的「街坊文化」,她呼籲大家用消費的力量挽留這些小店,更疾呼懂科技的年輕人認養街坊製作線上地圖,「讓科技與街坊文化相遇」,轉化成永續經營的契機。 龍應台說,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像巴黎、倫敦、柏林,她們的美麗都不是因為現代化高樓,而是來自很多小村落的集合。在她眼中,擁有400萬人口的新北市,是最有人文溫度的城市,因為她正是由一個個小街坊組成因而滋味富饒的大城市。 這場席捲全球的疫情,龍應台在奧地利維也納工作的小兒子飛利浦所居住的城鎮,在封城後,有市民很快做出網上購買地圖, 讓當地的小商店可以上網站登記,提供市民線上購買,透過科技讓小店在這場瘟疫戰爭中存活。 為什麼他們會在第一時間就自發性地為小店製作線上購買地圖?她說,歐洲非常重視歷史記憶及情感濃度,很多的小店都是有溫度、有關係的人,你可能認識小店裡的三代人,這是國際連鎖商店所沒有的,大家心裡就是有一個共同的念頭「讓他活下來,度過這些難關」。 「這件事很觸動我。」龍應台說,現在大家都只關注到旅遊業、餐飲業受重傷,但疫情的時間拉久了,屏東潮州花農、果農告訴她,他的花價、水果掉了多少多少;但政府資源永遠不足,疫情還看不到盡頭,城市鄉鎮裡的書店、花店、花圃、小吃店、小酒館、小旅館、小旅行社、小文具店、雜貨店,「一覺醒來,給我們的生活情趣和美麗的,都拉上了鐵捲門,滿目凋零。」她希望大家還來得及搶救的時候,不要遲疑,「如果單指生活的溫潤跟飽滿,每個人都可以貢獻一點點。」 首先,她要大家重新看一遍自己所居住小街小巷,用腳再走一遍那些小店,把原本可能不會注意的,賣香燭、賣文具的……,「把所有的小店,所有的服務,所有平常給我們方便、給我們人情、給我們生活愉悅的商店,用消費的力量扶他們一把」。 除了消費,她也提醒,更別忘了「科技運用」。她呼籲懂資訊技術的年輕人挺身幫助街坊的小店,讓科技進入街坊,利用疫情,正是讓小店科技化是很好時機,幫助他們上網數位化,轉型成可以網購的柑仔店、街角網上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