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新聞組/台北2日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日首次提出4級風險評估概念,以類似「解封指數」為判斷標準,暫將各國分為4大類,第一類如紐西蘭、帛琉,病例發生數較少,可考慮入境後,自主健康管理即可,至於最後第4類為風險更高的國家,維持管制現況,「但一切尚未定案」。 進入「後疫情時代」,如何開放邊境管制,考驗各國智慧。民進黨立委何志偉昨天上午舉行座談會,建議跨部會組成專案小組,未來與其他國家組成「國際聯盟」;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疫情指揮中心監測每個國家的風險,並研擬方案,希望做到雙邊互惠原則,未來需要與外交部一起合作。 指揮官陳時中於昨天下午在記者會上表示,台灣積極鬆綁邊境管制,但是需考慮三大面向,包括該國發生率和檢驗率,依據停留台灣天數長短來決定檢疫天數(如短期來台的商務人士,檢疫天數應較具彈性),以及是否為個案(如武漢包機)或通案的往來。 莊人祥解釋,已有類似「解封指數」的判斷標準,擬定4大原則,1為該國國內疫情規模,如每天增加確診人數或每百萬人的確診病例數;2為該國的監測和檢驗量能;3為該國的疫情透明度,是否每天更新疫情數字;最後是雙邊互惠原則,若台灣對某一國家開放入境,對方也應對台開放,雙方對各自疫情監測採檢,均能互信,且有認證機制,才能開放。 莊人祥說,在所有架構下,世界各國風險可分4類,採取不同檢疫措施。第1類如紐西蘭、帛琉,病例發生數較少,可考慮入境後,只需自主健康管理即可,較可能達到雙邊互利互惠原則;第2類為風險較低的越南、汶萊,雖有病例,但風險低,只需檢疫5天,天數屆滿,採檢如為陰性,改為自主健康管理。 第3類則是日本、澳洲、泰國,檢疫措施須更嚴格;第4類則是其他風險更高的國家。但莊人祥說,這些方案均未定案。 至於何時開放?莊人祥強調,指揮中心隨時監測每個國家的風險,因牽涉與他國之間的洽談,一切都尚未定案,希望未來能夠做到雙邊互惠,目前仍以國內旅遊鬆綁為優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