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熙文/台北報導】立法院臨時會終於進入深水區,表定處理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由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上台報告,並接受質詢,但由於國民黨團的強力杯葛、占領議場主席台,讓陳菊「鎩羽而歸」,沒能上台便離開立法院。然而,到頭來恐怕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國民黨團雖然成功擋下陳菊上台,多少挫了執政黨的銳氣,但接下來該如何收場,成了大問題。 先不論國民黨團的實質戰力,能夠占領主席台多久,藍營如今從主動轉被動,要是自願離開議場,顏面上恐怕不大好看;要是等待民進黨團在人事同意權投票前排除,則是犧牲了當面質詢陳菊的機會,卻未能達到延遲、癱瘓議事的目的,形同偷雞不著蝕把米。 不過,綜觀而言,這樣的結果未必是國民黨決策上的錯誤,而是國民黨團在數日立院攻防上,被民進黨逼的不得不為的一手。 其實,國民黨團早在6月28日第1次杯葛臨時會時,即預告接下來將有第2波、第3波的攻勢,而第2波的時間點顯然落在處理「農田水利法」的7月6日。當時既有民團答應要北上在立法院外聲援,國民黨團也得以在士氣高昂之際趁勝追擊。 然而民進黨團果斷在7月3日提前處理農田水利法,不但打了民團一個措手不及,國民黨團也不得不變招,從武鬥改為文攻,藍綠雙方上演表決大戰,亦錯過第2次占領議場的最佳時間點。 在此之後,國民黨團必須盤點第2波攻勢的發動時機。若提早在審查考試院人事同意權的當周(7月6日至7月10日)發難,黨團未必有耐力撐到最後,且國民黨團不斷主張要「退回陳菊」,若在立法院審查監院人事同意權期間(7月13日至7月17日),沒有強力表態,則進退失據。 國民黨團當然可以連兩周占領議場,以明其志,但一方面得考量外部動員的能力:能不能連兩周都號召群眾到場聲援?另一方面,連續占領無疑將為國民黨貼上武鬥、不理性的標籤。國民黨團立時陷入兩難,必須選擇在本周表態。 不過民進黨團以逸待勞,有意放國民黨團杯葛,實際上跳過所有質詢、審查程序,打算等到周五投票前再做排除。如果國民黨團能夠成功擋下排除,則此次抗爭就有收穫,也將了執政黨一軍;要是國民黨團又被輕易的「請出」議場,又成了一次藍營的「在野練習」,誰才是贏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