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新聞組/台北22日電】台灣成衣大廠儒鴻、聚陽等配合經濟部專案計畫,協助投入生產醫療隔離衣及防護衣;不過市場卻傳出,因台灣疫情控制得宜遭政府砍單,且因外銷需要歐美認證,因此短期無法成功「由內轉外」,不利已投入產線設備的成衣業者。 今年2月底台灣疫情處於緊張之際,政府借助產業界力量,找來儒鴻、聚陽、台南企業、衛普、薛長興、南六等生產防護衣、隔離衣;其中,聚陽是第一家承接最高等級P3防護衣的成衣廠,吸引總統蔡英文與副總統賴清德登門參訪;足見紡織業在疫情中寫下漂亮戰績,被譽為紡織業防疫國家隊。 聚陽董事長周理平接受中央社專訪時坦言,第一時間看到防護衣訂單從900萬件砍到236萬件,「數量怎麼差這麼多」;隔離衣本來規畫總件數1700萬件,最後砍到剩1300萬件,等於是大砍了約四成產能。 他認為,政府整體決策過程有「瑕疵」,但必須肯定政府嘗試補救的努力,被砍單的同時,經濟部工業局立刻處理,從4月到現在持續找廠商開會商討對策,甚至找貿易局、貿協與外交部一起想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