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洪哲政/特稿】美方介入台軍購政策程度極深,台美軍事合作固然涉及建軍、軍購,基於強化防務與雙方合作關係,台灣向來尊重美方的建議、甚至主導。但軍費支用屬於主權範圍,有國家財政法令限制與稽核制度,美方無權介入。國防部與各軍種必須守住底線,堅持主控權,維持民主國家體面。 台美軍售案極為複雜、牽扯層面很廣,尤其支用內容橫跨兩國不同制度的政府體制,會計年度結算日期也不一樣。單一軍售、甚至一個年度的軍售訓練,往往台美已經交互支用,或是年度終了,卻要將近5年才能完全結算關帳,而台方部分多餘款項,若已經先交付美方,就會變成一筆留在美國政府的「零用錢」,沒關帳退回之前,按照「往例」,只要台美軍方合議,怎麼使用,外界無從了解起,主控權卻往往在美方手上。 這也就是退將當年為堅持守法遭美軍「盯上」,但國防部竟也默許美方自行排除「困難」的原因。若非退將秉勇氣挺身說法,外界難窺真相。 縱使立法院、審計部緊盯每項軍售案的結餘,但長年來主控權在美方,軍方很難改變。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立委縱能節制預算,但也會承受AIT官員登門「拜會」的壓力,過去美方堅持的軍購預算或項目,就算媒體或監察院示警在前,但經過軍種折衝,立法院最後多是一紙書面解凍了事,預算照常支用,不敢開罪美方。 但歷經182億元愛國者三型飛彈重鑑測未經核定案曝光,經由媒體披露,空軍坦承疏失,國防部設定重複稽核機制後,任何軍購預算、軍購結餘款,都必須合法支用、繳庫,並經由國防部與政府國安單位掌握與核定,以配合政府整體對外政策運用。 在民氣可用下,重大軍售結餘款項,就算要流用,也應有助立即可見成效的建軍備戰,不能以明顯無助益的雞肋,遭美方予取予求。國防部宣示軍購結餘款一律繳庫,希望是改變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