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新聞組/綜合報導】政府標案審查屢傳弊端,不少具綠營黨工背景者宛如御用評委,政府的評審委員建議名單資料庫是一大關鍵;有資深評委指出,資料庫名單在蔡政府上台後有大幅變更,讓親綠人士或黨工有機會以專家身分進入評委名單,最終引爆爭議。 除了名單因政黨輪替而更換外,採購機關最後勾選評委的決定權,評委個人可自行填寫專長,還有隨機選出專委的亂數權重設計等,都是這套評審制度衍生出的問題。 政府標案的評審委員,長期以來都是從公共工程委員會提供給採購單位的評審委員資料庫中尋找,民進黨重返執政後的2017年,外界曾披露一份新的「評審委員建議名單」,同年出任公共工程委員會主委的吳澤成昨受訪證實,過去評審資料庫被戲稱為萬年資料庫,他上任後改為年年更新。 吳澤成指出,從資料庫中「隨機亂數」選擇是工程會的建議方式,但亂數出來之後,「採購機關怎麼使用,或自行尋找評審」等才是關鍵。 熟悉採購人員表示,政府的學者專家人才資料庫,除專家學者,還有專業、退休人員。由於首長有權自行遴選或最後圈選決定,比較容易發生弊案。 長年推動政府採購法修法的前建改社社長徐岩奇說,公共工程專家資料庫的專業度不足,是導致政府標案、公共工程弊病叢生的一大關鍵。 徐岩奇說,只要成為資料庫中的「專家學者」,便可在資料欄目中任意勾選個人的專長,「專長自己勾、沒人可審核。」結果導致在文創、設計標案中,即使評委是黨政機關出身,也可在專長欄目中勾選設計、媒體等,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學者」、擔任相關標案評委。 徐岩奇指出,這套系統運作結果,評委出席率愈高、被隨機選上的機率也高;評委若經常缺席,便可能被除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