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熙文/特稿】前總統馬英九於國家不安全研討會上,再度提出中國若出兵台灣,首戰即終戰,以此警告蔡政府上台以來的兩岸僵局,以及急速傾斜的親美政策;蔡英文總統反批,別以為在主權議題上卑躬屈膝,或是對民主價值不吭一聲,就能換來所謂的和平。 蔡總統的語氣強硬,無疑是在幫馬英九的論述貼標籤。誠然,馬英九的論述了無新意,但該承認的還是得承認,蔡政府的親美政策是不是兩岸關係的良方,還很難說;而蔡政府上台至今,除了66架F16V軍購案,恐怕也提不出其他像樣的、來自美國的實質回饋。 蔡英文總統執政後,台灣的國家認同破表,一方面是「天然獨」年輕人的國族意識抬頭,另一方面,當然也是台灣長期受到中國打壓,這口氣忍得夠了,需要一個破口,讓蔡政府有底氣「反中」。 蔡政府的外交政策,近乎建立在「諒他不敢」的潛台詞上,認定中國不會在短時間內破壞美中台三方的平衡,既然當乖乖牌也是讓人予取予求,不如做名可控制的「麻煩製造者」,積極在三角關係中傾斜,希望從美方獲得最大的外交利益,也從快速竄起的國族主義中吸取能量。 如今,民眾認同台灣為國家,但未必把台灣與「中華民國」畫上等號,已快要成為社會共識,形同「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論點已然在實現邊緣。不過蔡政府一連串,順勢而為的操作,也代表一條沒有回頭路的兩岸局面。 在高唱「台灣價值」的同時,忽然台灣人對於戰爭的威脅,毫無知悉、一無所知,甚至認為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缺乏警覺性,也象徵接下來一個世代所可能支持的兩岸政策,其思想恐怕都建立在戰爭不可能發生,或者不知道將付出什麼樣代價的基礎上。 但與其讓台灣民眾有心理準備,蔡政府所操作的輿論,卻經常把對中國「武統」的憂心標籤為「唱衰」,敵視為中國同路人。廣告詞常說,「投資一定有風險,基金投資有賺有賠,申購前應詳閱公開說明書」,假如政府連投資「台灣價值」的公開說明書都不載明清楚,人民要怎麼做出最理智的判斷? 還是,政府根本不在乎民眾是不是做出理性的抉擇? 避戰,應是不分藍綠、黨派、立場的共識。而認識中國威脅,與中國展開對話,絕對不是「卑躬屈膝」。我們可以把2300萬人的福祉放在心上,抬頭挺胸的與中國對話。抹煞溝通、交流,只會把台灣的未來拽入死胡同。 |